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汕尾市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1502566668237G/2024-00009 分类:
发布机构: 汕尾市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成文日期: 2024-01-22
名称: 汕尾市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文号: 发布日期: 2024-01-22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汕尾市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4-01-22  浏览次数:-


2023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的领导下,我局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坚持党建引领,突出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推动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力服务全稳定经济增长大局。

一、2023年工作总结

全力以赴稳就业保就业,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一是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持续优化稳就业服务举措。促进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149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02.5%;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2943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05.1%;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415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03.8%;促进创业569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07.4%;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1316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0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内,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牢牢守住了就业基本盘。

二是全方位优化就业创业服务,积极实施就业创业及技能提升优惠政策。2023年以来,累计受理和发放就业创业补贴资金827.67万元,惠及就业创业人员4114人,惠及企业350余家;其中2023年就业创业资金下达814万元,申请使用743.01,使用91.28%,惠及就业创业人员3744人,惠及企业212余家;2022年就业创业资金结余资金84.74万元,申请使用84.66万,使用率99.91%,惠及就业创业人员370人,惠及企业138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70万元,有效促进就业创业91人。积极对接财政部门,落实中央和省级促进就业专项资金本级配套150万元,配套率27%,进一步扩大就业创业工作。

三是持续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培训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通过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形式,全方位开展培训,全区开展补贴性技能培训1586人,带动就业创业2000余人;开展“粤菜师傅”培训320人次,完成年度任务的106.7%;开展“南粤家政”技能人才培训1232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23.2%;开展“农村电商”技能培训262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31.1%

四是优化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搭建高效供需对接平台。开展汕尾市城区“南粤春暖”企业用工暨校园专场招聘会等各类招聘会及政策宣传活动62场次,组织发动270多家次企业参加,累计提供多行业领域的就业岗位3.2万余个,发放宣传资料20000多份。在全市建设首个“就业驿站”,为劳动者实时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就业创业政策咨询、职业技能培训、求职登记等公共就业服务,现已建成东涌镇、捷胜镇、凤山街道、香洲街道、新港街道等5个镇(街道)“就业驿站”,累计发布工程师、普工、快递员等就业岗位15072个。

五是着力助企纾困稳保就业,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创新公共就业服务模式。立足企业发展需求,落细企业服务专员制度,通过电话联系、实地走访等方式服务辖区汕尾市葆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汕尾市海珍实业有限公司、汕尾市金叶发展有限公司等197家次企业,加强就业创业补贴申领细则、“促进就业九条”3.0版的讲解宣传,引导辖区企业用足用好惠企政策,精准摸排企业用工需求,助力辖区企业发展。

六是加强就业风险监测预警防范。运用大数据加强就业失业监测预警,强化企业裁减员情况监测预警、政策指导和跟踪服务。依托广东省就业失业监测系统对辖区内29家定点企业岗位变化情况实施定期监测,实行专人上报制度,目前29家定点企业在岗员工3948人,在岗人数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企业用工总体平稳,未出现大规模裁员减员等情况。

(二)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社会保障安全网进一步织密扎牢

一是全力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今年以来,多方式开展培训宣传活动,推动全民参保。全区城乡居保参保人数107599,参保率为96.07%缴费人数68542,缴费率为114.24%。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22万人,完成全年任务比例114.28%,累计缴费377.42万元,完成全年任务比例119.81%。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23万人,完成全年任务比例112.57%,累计缴费392.27万元,完成全年任务比例132.97%

二是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分配工作。全区202181日至20221231日获省批复的项目被征地增量资金共6389.8592万元,截至20231231日,已落实资金分配4666.5万元,剩余960.7571万元尚未落实到位,完成率为84.96%

三是依法做好工伤认定工作。截至至20231231日,接收工伤认定申请75宗,作出工伤认定申请受理决定52宗,不予受理5宗,协调处理8宗,正在办理10宗。已作出工伤认定决定51宗,不予工伤认定1宗。针对工伤认定申请作出的行政确认决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0宗。

四是切实落实困难人员参保政府代缴政策。根据扶贫办、民政局、残联提供的2023年度特殊群体人员名单,通过动态管理及信息比对及核实,全区防止返贫、低保特困、重度残疾人员符合参保条件的5227人,落实参保5227人,参保率完成100%,实现应保尽保。

五是持续强化社保基金监督。开展社保基金管理巩固提升行动,持续推进社保基金管理问题专项整治,健全“六查”“四防”机制,守好群众“养老钱”“保命钱”。持续推进“智慧人社”一体化平台建设,积极推动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实施落地,拓展社会保障卡应用场景。

(三)高标准做好人才人事工作,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激发

一是切实做好工资福利审批工作。切实做好全区机关工勤、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约7138人工资福利的审批工作。今年以来办理新进人员确定工资、职务职级(岗位)晋升、学历变动、转正定级工资审批等1331人次;办理退休人员计发退休费审批163人次;办理机关工勤和事业单位人员死亡丧葬费、一次性抚恤金及遗属生活困难补助审批审批67件;办理每月红草、东涌、捷胜三个乡镇机关工勤和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约948人乡镇补贴的审核工作。

二是强化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各类人才。依托省、市统一集中公开招聘的平台,结合区自主招聘,2023年共举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6次,事业单位引进硕士研究生4人 ,引进大学生177人(其中本科生117人,专科生61人),为我区广纳人才作出应有贡献。配合区委人才办开展“四拜访一锁定”的工作,加强校地合作,助力我区“百千万工程”工作和党建引领“三六九”工程,为人才强区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三是加强人才养育,打造人才驿站品牌。依托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搭建汕尾市城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邀请教育、医疗、艺术、农业等领域专家入驻,开展“才聚汕尾展新风”高层次人才专家座谈会、举办“互联网+农业”交流座谈会暨农村电商专题培训班等各类人才活动21场次为农民、企业、人才三方牵线搭桥,激发本土人才活力。

四是优化人才评价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按省、市统一部署,稳步开展各系列职称评审工作,2023年受理438名企事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材料,包括卫生人才、教师、医药行业专业人才等行业;大力发动乡村人才申报乡村工匠专业职称,培养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等乡村实用人才,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完成2022年度乡村工匠职称评审工作,累计发动84人申请乡村工匠职称评审,其中43名乡土人才获得乡村工匠专业技术资格。

五是强化人才激励保障。开展实施全区事业单位建立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工作,共受理晋升备案手续24人。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体系,进一步激发事业单位人员队伍生机活力。加大“汕尾市城区红海扬帆人才计划”的宣传、解读力度,为各类人才提供政策咨询及补贴申请受理服务,以“真金白银”吸引各类人才来汕就业创业。已接受各类人才咨询380余人次,受理“红海扬帆人才计划”补贴申请46笔,计划发放生活补贴、岗位补贴、房票补贴等288万元。

(四)着力提升劳动保障水平,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一是完善根治欠薪体系,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源头治理欠薪问题实施办法》,坚持欠薪问题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全年来,受理劳动者举报投诉案件1100宗,办结1100宗,为4355名劳动者追回被拖欠工资达3593.15万元。其中,建筑类案件301宗,涉及农民工2456名,涉及金额3249.09万元。今年以来,我区无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移送公安机关案件7宗,暂未出现重大欠薪群体性事件或因欠薪到省进京上访案。

二是加强用工指导和风险监测。强化劳动用工指导,推行电子劳动合同,目前已为我区19家企业提供了免费使用服务。成立了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深入推进“城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创建活动,国泰食品有限公司、德昌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被评为市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同时成立了汕尾市城区劳动争议三方联合调解中心,充分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作用,依法及时化解劳动争议。

三是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效能。稳慎调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推行“调解为主、仲裁为辅”工作模式。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院全年办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35件,审限内案件结案率100%。其中,仲裁调解结案20宗,办理案外调解48宗,劳动仲裁案件调解成功率达89.47%,柔性化解了大量劳动纠纷。

()推进系统行风建设,持续提升人社公共服务效能

一是持续深化“清风伴企行”专项活动,认真推进城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我区人社系统政务服务标准化工作,全区实施的政务服务事项202项,事项名称、办理时限、办理材料、办理环节、办理结果等要素与市规范统一,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精细化、要素模板化、指南标准化、办事场景化,市区两级人社业务线上线下无差别办理,并按市级部署形成“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工作模式,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群众、企业享受更加便捷高效的人社服务。

二是优化行政审批服务。严格落实《汕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涉企经营行政许可事项改革实施方案》,压减办理环节和申请材料,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截至目前我区人社领域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比率100%,全流程网办率78.48%,办理时限压缩97.67%,证明材料精简比例54.50%;涉企经营许可事项中,3项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启动5个“人社一件事”打包办理。持续提高办事效能,确保在承诺时限内完成审批办理,不断强化工作作风建设,多次被评为城区政务服务大厅月度工作表现最佳的进驻部门。

  1. 工作亮点

一是汕尾市城区法治人社建设获国家级荣誉。我区坚持依法履行政府职能政务服务效能显著增强构建多元纠纷化解机制法治化社会治理格局加快形成,局不断探索普法新路径,扩大宣传面、拓深宣传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

二是创新打造了“招聘夜市”“零工市场”“就业驿站”这一“两市一站”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紧扣充分赋能、特色建站、精准服务、便民利民等关键词,积极打造覆盖全民、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辖区内待业人员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帮扶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就业困难人员精准就业。

三是积极推进“政府扶持+学校引导+企业吸纳”模式,找准人才供需的契合点,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精细化水平,持续建强城区招才平台、创优引才环境,为城区奋战“百千万工程”、实现高质量发展按下人才“加速键”。区人社局携手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城区职业技术学校深化校地合作,先后举办了“遇见城区”校园专场招聘会和“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暨校园专场招聘会,进一步提升人岗匹配效能        

四是开展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帮扶工作。创新推出“特色培训”,增强戒毒康复人员的就业能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创业能力。利用“送教下乡和互联网+”相结合的方式,为辖区内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分批开展“粤菜师傅”专项职业技能培训。今年以来,我局联合区禁毒办举办了两场次戒毒康复人员技能培训,提前完成《汕尾市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测评细则》下达的任务,参与培训的学员共424人,培训参与率100%。“南方+”和“汕尾日报”先后对我区戒毒康复人员就业技能培训发表了相关报道。城区再添就业安置基地助力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再就业,更高效更有力地帮助戒毒康复人员重新融入社会,对稳定戒毒人员的思想、解决生活出路、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五是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打造人才驿站品牌。依托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搭建平台、强化服务,千方百计吸引和用好人才,在2022年度乡村振兴绩效考核中获得省市一致好评。搭建交流平台,打造引才“强磁场。邀请教育、医疗、艺术、农业等领域专家入驻汕尾市城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通过举办汕尾市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现场会、人才技术成果交流会等活动,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展示城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工作成果,成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示范样板,促进全市乡村人才驿站提质增效,高质量打造具有汕尾特色的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服务品牌。实现资源共享,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抓好“五个聚焦”,积极拓宽引才渠道,大力培养本土人才,推动人才资源集聚,打造人才服务平台,对接农科院等高等院校,为农民、企业、人才三方牵线搭桥,赋能乡村振兴新活力。

六是推进落实源头治理欠薪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源头治理欠薪问题实施办法》,坚持欠薪问题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强化镇(街道)属地责任,推动与镇(街道)、住建、水利等行业主管部门以及高新区管委会等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优化工作衔接,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介入处置,第一时间化解矛盾,同时对各镇(街道)召开了源头治理欠薪问题业务培训,提升全区根治欠薪队伍处理欠薪案件的能力和业务水平。

三、存在问题

一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我区劳动者整体职业技能水平较低,高技能人才缺口大,大龄低技能人才求职难,与辖区内企业对普工、技能人才的用工需求形成错位,“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二是辖区企业招工、留人的吸引力不足。我区高新技术产业较少,辖区内的企业多为第三产业服务业、传统制造业,且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我区企业受经营规模和成本的限制,在薪酬待遇、发展前景等方面对求职者的吸引力不足,导致企业招工难,留人难。

三是高层次人才不足的矛盾仍然存在。由于高新产业不够发达,在各方面的引才条件方面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够,在薪资待遇方面也不能够完全满足高层次人才的具体需求,人才存在招进来留不住或呆不久情况。

建筑工程欠薪问题形势严峻。劳资领域投诉件居高不下,工程建设领域民工上访问题突出,并出现劳资碰瓷等诈骗行为,职能部门在配合人社部门治理欠薪问题力度不够。

五是基层调解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大部分各镇(街道)及企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工作人员多为兼职,业务不够熟练,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难以推进,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需要。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在党建方面。一是创新形式,提升活动吸引力。紧贴党员群众需求,举办主题鲜明的党性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党员的角色意识、形象意识和行为意识。持续每月开展“人社业务讲堂”活动,每个月举办一次主题党日活动,提高主题党日活动的多样性和有效性,为党员提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舞台,进一步增强党员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二是规行矩止,加强组织化建设。继续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述职等工作制度,全面提升规范化建设水平。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狮子型人社铁军。

  (二)在就业创业方面。一是拓宽就业空间,加快推进“零工市场”建设,年内新增“零工市场”2个;落实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及时掌握辖区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用工、缺工情况。二是做好各种招聘活动。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招聘活动,提高招聘效率,适时组织辖区企业深入我区各镇(街道)开展流动招聘活动,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村(社区)延伸,促进各类群体实现就业。三是及时做好补贴发放。充分发挥各项就业创业补贴的“杠杆作用”,计划使用中央就业补助资金300万元,用于发放就业人员社保补贴、一次性创业资助等补贴科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维护全区就业形势稳定。四是全面提升我区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纵深推进三项工程高质量发展,2024年计划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不少于10场次,累计开展各类培训1000人以上。

  (三)在人才引进方面。一是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造有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兼顾存量和增量人才业务,确保新旧政策稳妥过渡,最大限度保障人才利益。二是推进人才评价改革,树立重品德、重能力、重业绩的评价导向。引导农业农村专业人才参与职称评审,畅通农民职称申报渠道,为农业人才创造便利条件,鼓励更多优秀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三是深入推进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博士工作站等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城区企事业申报2024年博士工作站遴选。四是进一步提升人才交流服务效能,提升“红海扬帆人才计划”中各项人才补贴的受理时效性,为各类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健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程序,推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在劳动仲裁方面。一是继续大力推广应用电子劳动合同,积极推进集体协商工作,使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保持在98%以上,并做好省、市人社部门部署的2024年度企业薪酬调查填报准备工作。二是补强仲裁员队伍,加强仲裁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充实调解仲裁员队伍力量,缓解“案多人少”的压力。三是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裁审衔接工作制度,不断改进办案方式,努力提高办案质量,使仲裁结案率保持在95%以上,调解成功率保持在75%以上。

(五)在劳动监察方面。一是抓好预防预警。坚持每日巡查,建立完善企业信息台账和隐患排查台账,并实时更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判分析,逐项化解清案,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牢牢守住底线。二是加强欠薪案件处置能力,提升信访维权服务质量。规范投诉、举报案件的受理、查处程序,做好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移工作,序提高案件处置效率。三是加强与其他部门深度合作,强化源头治理欠薪工作。贯彻《广东省源头治理欠薪问题实施办法》,优化工作衔接,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介入处置,第一时间化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