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街道处于沿海地带,水域分布广泛,海岸滩地、水库和河沟水塘较多。为加强防溺水工作,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现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失职追责、积极预防、依法处置”的原则,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完善防溺水工作各项制度,压实村(社区)、部门、单位监管责任,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乡村为主、联防联控”的防范工作机制,提高防溺水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切实做好各项防护措施,努力构建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组织保障
街道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单位为成员的防溺水专项工作小组,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防溺水工作格局,分析研判防溺水工作的形势,定期开展防溺水工作检查,排查存在的安全隐患,督促各村(社区)、各部门、各单位落实工作举措。
三、责任体系
街道应急管理委员会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全面督促落实“属地管理”和“防溺水专项工作小组”成员单位的监管责任,健全“地方政府、部门、社会、学校、家庭”五位一体防溺水责任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层层压实责任、常态调度落实,通过网格联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全面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织密防溺水安全网,严防溺水事故发生。
四、职责分工
(一)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辖区内溺水预防、救助和处置工作。负责防溺水的组织协调、调度督导、检查考核等工作;对辖区内的不安全水域,要建立隐患排查与整治台账,督促相关单位设置醒目的永久性安全警示牌、安装隔离防护设施等,落实安全监管责任人。负责组织专职巡查队伍,在特殊时期、特殊水域进行不间断巡查,组织好劝导劝阻工作,落实防范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涉水区域周边人员的宣传教育和管控,突出抓好双休日和节假日学生脱离学校、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等薄弱环节的监管,对存在隐患的危险水域,做到警示标志全方位、隐患治理全覆盖、巡逻巡查全时段。充分发挥应急管理统筹协调作用,并督促相关部门完善涉水危险生产区域的警示标志、防护设施,协助和指导溺水事件救助工作。
(二)各村(社区):加强对辖区内水域的巡查,排查溺水安全隐患。对辖区内的水坑、水塘等水域,落实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安排专人负责。在不安全水域设立公示牌,公布管理责任人和管理职责及应急救援联系方式。成立防溺水巡查救援队伍,开展日常巡查看护、专门人员值守,并制定应急救援方案。利用宣传栏、文化墙及广播、板报、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预防溺水安全常识,在不安全水域安装农村大喇叭进行宣传警示。建立村干部包组的工作机制,将不安全水域监管分片分块包保到人,紧盯重点危险水域,加强巡视,及时防范。积极推进实行防溺水“网格化”管理,以社区为大网格、村民小组为中网格、网格员管理区域为小网格,以网格为单元,将监管职责分解到每一个网格单位,将监管任务明确落实到具体的个人,确保水域监管不留死角。
(三)经济发展办公室:督促企业履行安全主体责任,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做好企业员工防溺水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四)规划建设办公室:协调街道报建房屋建设项目因建筑施工而形成的水池、水坑的管理,加强建筑施工监管,严格执行“围挡”作业,及时消除在建工地水坑隐患,严防无关人员进入工地。督促建筑施工单位及时回填危险水池、水坑,无法回填的应设立瞥示标志和防护设施;加强水上游乐场所设施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同时加强巡查管理工作。
(五)综合治理办公室:将防溺水工作纳入平安建设内容,配合推动防溺水工作,参与检查指导,对防溺水问题突出的村(社区)实施挂牌整治。
(六)马宫派出所:把预防溺水事故作为公共安全的重要工作内容,加强工作指导,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深入开展溺水事故引起的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工作。会同综合执法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取土以及对塘坝任意改造等行为。
(七)经济发展服务中心:按照属地管理和职责分工,指导各村(社区)做好水库及河道安全警示工作;督促指导各村(社区)排查水库安全隐患。
(八)公共服务办公室:指导全街道景区做好防溺水工作,督促旅游景区在涉水区域设立警示标志和安全宣传栏,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安全设施,开展巡查防范,让游客深入了解存在的风险性。督促加大公共游泳场馆建设力度,加强游泳场馆的监督管理,定期组织安全检查,督促各游泳馆(池)、水上乐园做好安全防范,确保紧急救护措施落实到位。督促各场馆(池)、水上乐园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溺水抢救操作规程、溺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游泳设施、设备、器材安全检查制度、救生员持证上岗、定期培训制度等安全保障制度和措施。负责对未取得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许可的游泳场馆,按照管理权限依法予以处理,在检查中发现安全隐患的定期整改或停业整顿。督促各游泳馆(池)、水上乐园的卫生消毒、紧急救护等措施落实到位,做好溺水救治工作。协调医疗机构开展溺水应急救治培训,在接到溺水事故报告后第一时间组织急救队伍赶赴现场开展抢救。鼓励各游泳场馆向中小学生实行成本优惠价开放。
(九)其他部门落实相关部门的社会责任
1.党建工作办公室:负责配合主体单位做好防溺水知识宣传。
2.妇联:依托城乡社区家长学校、儿童之家、妇女之家等服务阵地,面向广大家庭和儿童,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及其监护人,开展形式多样的防溺水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3.团工委:发挥青年志愿者的作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团属媒体平台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少年儿童防溺水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提高少年儿童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
4.关工委: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防溺水安全教育。
五、建立防溺水工作机制
(一)宣传教育机制。在河道、海边、山塘、水库、水坑等重点水域设立游泳安全和防溺水警示宣传标语、标识,进行温馨提示和安全提醒。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形式,突出夏季和假期游泳安全和防溺水知识宣传教育,通过播放、登载游泳安全和防溺水教育专题节目(片)、公益广告、滚动字幕和专题报道等,扩大防溺水安全宣传教育的社会覆盖面和影响力。协调各电信营运商开展防溺水公益宣传,通过手机短信等形式普及防溺水常识,加强重点时段的警示提醒。在主要路道口、醒目位置、重点水域悬挂防溺水宣传横幅(标语),设立防溺水宣传板报(墙报)、警示标牌,宣传普及游泳安全和防溺水知识。通过各种形式和载体,全方位加强对学生的防溺水安全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特别要做好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等重点学生的安全教育。
(二)隐患整治机制。要完成对所属区域内所有水域的安全隐患排查,设置安全警示标牌,对重点区域能安装视频监控的要做好覆盖,并设立安全隔离带、防护栏,增放救生圈、长木棍等救生用品。加强对在建工地、人工开挖或自然形成水潭周边的隐患排查。组建义务巡逻队、志愿者队伍,每天定时对山塘、水库、河流等水域加强巡查,防止私自到上述水域游泳、戏水等。创新推行“技防”,推行使用无人机防溺水,充分发挥无人机实战应用能力,坚持“空中+地面、防范+宣传”的巡防模式,发挥无人机视角广的优势,全方位开展防溺水巡控工作;利用无人机喊话功能,及时劝阻危险行为和播放防溺水安全宣传标语,杜绝溺水事故发生。
(三)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完善防溺水应急预案并开展演练,建立应急救援队,街道5-10人,村(社区)3-5人,切实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整合社会力量,公布应急救援电话,发生溺水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村(社区)和相关部门要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救援,同时做好信息报送和善后处理各项工作。
(四)网格管理机制。利用“民情地图”,将防溺水纳入网格员巡查走访内容,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网格,将防溺水管理工作常态化日常管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溺水事故发生。
(五)责任追究机制。要制定完善防溺水工作方案,根据部门、村(社区)、村(居)民小组职责分工,加强督促检查。对因防溺水安全教育宣传责任不落实、管理措施不到位、重点水域漏管失控等而导致溺水事故的,或因组织在野外游泳点游泳而导致溺水事故的,要严肃追究当地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责任。
六、工作要求
(一)形成工作合力。各村(社区)、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防溺水工作,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并落实好联席会议制度,研究防溺水重点问题和应对举措,部署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各村(社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具体、更便于操作的实施方案,狠抓落实,确保抓出成效。
(二)确保信息畅通。各村(社区)、各相关单位要按照突发事件信息的报送要求认真做好相关信息报送工作,坚决杜绝信息迟报、漏报、瞒报。专项工作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落实专门办公室(中心)负责防溺水工作,做好相关信息的沟通联系。
(三)强化督查落实。各村(社区)、各相关单位要具体落实本辖区本单位开展防溺水工作方案和措施,并对本单位防溺水事故专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确保防溺水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切实形成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