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团十九大精神,引导青年学子投身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建设热潮,推动城区候鸟联络站的体系化发展,打造“候鸟计划”品牌,并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近日,广东财经大学“重迹红旅”实践团深入我镇开展实践调研。实践团成员沿着革命先辈和当地百姓曾经走过的道路,对红草红色文化、独具特色的农产业蚝文化以及其他旅游资源的发展情况和当前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
深入红草景点 探寻优化之方
实践团深入体验调查铜鼎山各大景点,如山上多彩滑道、松鼠部落、玻璃桥和儿童乐园等旅游娱乐设施运营情况。在调研期间,实践团对铜鼎山旅游景区的设施项目及其游客参与状况有了更深的认知与思考,并召开会议研究铜鼎山的旅游亮点并整理相关规划与发展建议,旨在为铜鼎山旅游景区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寻蚝文化之旅 探访晨洲展馆
在晨洲村团支部书记黄东瑜的带领下,实践团参观了蚝文化展示馆,了解了晨洲生蚝的生长过程、蚝民如何养殖生蚝和打捞生蚝,科普了生蚝的相关知识以及介绍晨洲村的周围环境、基本概况、节庆活动等。黄书记还特地为实践团组织了一场蚝文化分享会,实践团深入了解蚝文化这一特色养殖文化的内涵,为后面的蚝文化IP与井盖设计与绘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实践团将注意力放在蚝壳上,联系蚝壳工艺品的设计者陈思恩获取更多的工艺品展示图以及DIY制作方法等,为推动绿美生态与环保发展,增强游客的体验活动,实践团提出蚝壳再利用的旅游活动方案。此外,在村内的蚝文化展示馆,黄东瑜书记向实践团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黄氏祖先在清康熙年代,就从福建蒲田迁居海城龙津河头、名曰“河头黄”中的黄必兴(晨洲全村蚝民的肇居始祖)举家 29 人又搬迁歇担青草米街,与当时晨洲岛上唯一居住的邓姓全家人达成易居协议后定居于此,从此开始了艰辛而又漫长的耕海历程。
参访新村特色 引入红色剧本
实践团在新村村大学生村官吴畏的引领下再度来到新村村。经过与村官的深入探讨及细致分析,实践团对于新村的过往历史及发展难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基于新村优良的室内外环境、完备的基础建设、独特的建筑文化风格以及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实践团提出了沉浸式红色剧本体验旅游的构想,并得到村官的认同。实践团决定采用红色剧本杀的形式,串联起新村的红色文化故事脉络,并将其融入旅游路线规划策略之中。旨在从文旅业态的全新视角出发,促使休闲农村观光与红色文化协同发展,实现文旅融合的全新突破。
设计特色IP 赋能文旅发展
实践团通过设计旅游线路、规划方案、形象标识、井盖艺术、文创IP及宣传片,全面推动我镇旅游发展。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打造特色旅游线路;以农产品与红色故事为灵感,创造受欢迎文创IP;融入文化元素的井盖设计成为新风景线。团镇委将积极支持实践团,依托我镇的丰富资源,以“文旅规划+文化传承”为目标,精心规划旅游线路,打造创意IP,绘制特色井盖,提升我镇知名度,展现乡村魅力,为“百千万工程”增添动力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