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政务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汕尾市城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3-04-06 15:42 来源: 本网 发布机构: 城区政府网站管理中心 【字体:   打印

——2023年2月23日  在汕尾市城区第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李 绪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和省委书记黄坤明调研汕尾时的指示要求,紧紧围绕省委“1+1+9”、市委党建引领“三六九”工程工作安排,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经受住超预期冲击和挑战,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国企改革迈出关键性一步,高质量发展全面铺开,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加速崛起。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筑牢底线、协调发展,扎实有力推进“双统筹”

  ——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因时因势优化防控措施,成功打赢多起疫情遭遇战、阻击战。东坑、龙溪健康驿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区防疫防控服务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市区亚定点医院改造基本完成,备用三批次隔离场所20家、房间2986间,设置救治床位300张(其中重症救治床位100张)。扎实做好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持续推进重点人群包保和疫苗接种工作,发放健康包1.57万份,全力提升重症救治和医疗资源储备,实现平稳转段和稳定接续。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全面推进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落地实施,经济运行企稳回升。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0.23亿元,同比增长3.1%,高于全市1.6个百分点。多项指标排名全市前列,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54.82亿元,同比增长7.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86亿元,同比增长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55亿元,同比增长0.6%。基础设施投资完成51.79亿元,同比增长21.1%;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49元,同比增长5.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94元,同比增长5.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85亿元。全力扩大有效投资,争取债券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等项目21个,到位资金13.61亿元,5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3.48亿元。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开拓创新、务实高效,经济发展活力有效释放

  ——激活产业平台动力汕尾(马宫)现代渔业经济产业园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中国(汕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电商园区正式开园,入驻电商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353家,实现进出口总额12.11亿元。区水产预制菜产业园成功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推动以晨洲蚝为依托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新增开工项目16个、完成投资4495.36万元。

  ——激发产业发展力。新增规上工业企业9家,信利光电跻身“省民营企业100强”,信利半导体入围“省制造业企业500强”。深入推进“3+N”产业集群行动,信利半导体六代线、天贸二期主体厂房等项目顺利推进。发挥招商引资“桥头堡”作用,累计引进超亿元产业项目30个、总投资116.39亿元。做好人才“引育用服管”文章,加快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建设,基本建立城区特色青年发展体系,引进博士硕士186名、大学生2803名,新增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133名。

  ——迸发产业创新活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工作考核排名全市第一。信利光电、德昌电子、富珍食品等技改项目竣工验收,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1.21亿元,新增备案技改项目10个、总投资6.56亿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完成专利授权1189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70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家、市级众创空间2家、名优高新技术产品2项。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措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4亿元,为483家中小微企业放贷(融资)8.18亿元。新增登记市场主体7585户(企业1919家),完成“个转企”193家,培育“四上”企业42家。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真抓实干、担当作为,城市发展能级明显提升

  ——城市管理不断加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生活垃圾清运率、无害化处理率等均达100%。扎实推进市区13条主干道整治,新增公共停车位6509个。成立综合行政执法指挥部,在全市率先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拆除违法建设12.87万平方米。开展保利金町湾专项整治行动,成立金町滨海旅游区管理委员会,逐步形成“景区+管区+社区”城市治理新格局。

  ——城市更新稳步推进。有序推进二马路升级改造与城市更新,完成市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4个,累计投入资金3.47亿元。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打通永昌街、海港路等“断头路”,建成智慧农贸市场4家,打造口袋公园6处,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强化市区重点项目服务保障,累计签订征地协议5141.42亩,完成组件报批15批次、242公顷,落实“三旧”改造102亩。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高起点开展“绿美城区”建设。建立健全三级林长制,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累计造林面积8548亩、森林抚育15037亩,PM2.5年均浓度15微克/立方米。落实河(湖、库)长制,累计巡河巡湖7600次,清理河道204.37公里、水域面积20.39平方公里,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全面落实养殖尾水综合治理,推动渔业生产生态协同发展。加强海洋综合执法,查处违规案件106宗,打击查扣涉渔“三无”船舶108艘。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尊重规律、结合实际,特色发展优势不断凸显

  ——改革攻坚更加深入加快推进区属国资国企改革,成立善城城资公司、善城人才公司等全资或混合所有制企业7家,全面加强国有资产盘活运作。持续推进镇街体制改革,率先在全省编制公布镇街权力、责任、服务“三张清单”,进一步厘清镇街权责,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全市通办”事项348项,梳理“办事不出村”事项58项,社会投资项目审批不超过30个工作日,企业登记时间压缩至0.5天。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新增承包地流转3950亩,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集体经济组织共61个。

  ——文旅融合更加充分立足“山海湖城”“红色圣地”“活力湾区”资源禀赋,成功举办“中国旅游日”“新春嘉年华”系列活动,打造一批“红蓝绿古特”旅游精品线路,不断擦亮“冬养汕尾·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实验区”城市名片。马宫保利金町湾、捷胜军船头村、红草晨洲村等成为网红旅游打卡点。全年接待外来游客348.82万人次,创旅游收入20.34亿元。

  ——文化内核更加鲜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发掘、及时发现身边的先进典型,新增“善美好人”47名、市级文明单位40个。有序推进综合文化站提档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全覆盖,全年开展志愿活动3800多场次,“红色村史”获广东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捷胜沙坑文化遗址、香洲明代坎下城、马宫长沙炮台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扎实推进,汕尾渔歌、妈祖庙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发展,脸谱、木雕、泥塑等民间艺术多彩绽放,推选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名。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聚焦三农、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成色更加鲜亮

  ——农业生产更加高质高效。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完成撂荒地复耕复种6396.36亩、高标准农田1004亩,新增垦造水田220亩,完成5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及36座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工作,发放种粮补贴196.93万元,完成政策性农业保险3120.52万元,全年粮食产量1.82万吨、水产品产量22.46万吨,生猪出栏5.5万余头。深入实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攻坚行动,发放涉农贷款3.13亿元,助农取款点实现全覆盖。持续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宝楼荔枝、流口番木瓜、军船头莲藕等农产品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成功申报粤字号农业品牌示范基地1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家、农民合作社市级示范社2家。

  ——农村发展更加宜居宜业。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九大攻坚”行动,所有镇达到“宜居圩镇”标准,红草镇在全市率先建成“示范圩镇”。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面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村道干路硬底化100%完成,全年新增建设雨污分流管网140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1.8%,排名全市第一;累计更换饮用水管道177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供水全覆盖;158个自然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标准,新增美丽宜居村16个。基本完成“黄江画卷”“花果原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军船头村获评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富足。脱贫成果不断巩固,扶贫资产项目收益469.38万元,全年无新增脱贫不稳定户。红草镇成立全省首个镇级农合联,城区率先在全省实现区镇两级农合联全覆盖。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评定,“整村授信”1.22亿元。农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村占比7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86元、同比增长6.5%,城乡居民收入分配进一步改善。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

  ——就业措施有力有效。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建成“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站3个,开展技能培训1318人,带动就业2346人。贯彻落实3.0版“促进就业九条”,发放就业创业补贴资金1103万元,举办招聘活动52场、提供就业岗位超2万个,全区城镇新增就业641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归零。

  ——教育发展见行见效。率先在全市实现中小学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全覆盖”,深化“县管校聘”体制改革,认真落实教育“双减”政策。全年教育投入同比增长10.47%,新改扩建公办学校(幼儿园)8所,新增优质学位5210个。配齐配强教师发展中心,引进教师325名。2022年中考平均分排名全市第一,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超出市预测人数43%。

  ——医疗服务便民惠民。深化“五医联动”改革,推动医疗力量、药品资源和救治资源下沉,引进培育医疗卫生人才187名,全力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36.99万份。完成逸挥卒中、胸痛两大中心建设,推进区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建设,新增医养结合床位130张,打造健康示范场所14处,成功创建全市首个省级健康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区中医药学会正式成立,组织下乡义诊14场、服务1920人次。

  ——社会保障提质提效。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医保征缴排名全市第一,超额完成社保征缴任务。全面提升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城镇和农村低保最低标准分别提升至924元、684元,发放困难群众补助金7286.85万元。根治欠薪工作高效落实。推进区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新建镇村两级养老服务中心6家、幸福食堂19处,全区“双百”社工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加快推进殡改工作,殡葬基本服务全流程免费。在社会各界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区慈善事业健康蓬勃发展。基本完成市、区十件民生实事。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防范安全、消除隐患,社会治理效能更加完善

  ——基层治理有效提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区镇两级社会治理中心正式揭牌,全年受理网格事件90538起,排查化解矛盾纠纷5235起,信访批次同比下降12.87%。全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促乡村振兴现场会在我区成功召开,红草镇“一中心四平台”成为全省基层社会治理样板,村级“一中心四组”经验在全市推广。金町村获评“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公共安全形势良好。生产安全事故数、死亡数分别下降11.1%、27.3%,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和森林火灾事故,连续4年未发生亡人火灾事故。未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扎实推进涉房地产、金融、能源等经济领域风险防范工作,完成海防基础设施普查。区应急管理执法工作标准化建设经验在全市推广。聚焦消防、城镇燃气、自建房、建筑施工、渔业船舶、危化品等重点领域,开展5轮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排除一般隐患8050处,餐饮店燃气泄漏报警器100%安装。实施自建房安全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排查建筑物9.4万栋,经营性自建房隐患鉴定整治全面完成。

  ——社会治安总体平稳。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等重要节点安保维稳任务,顺利实现“八个不发生”。全区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20.98%,共有363天无“两抢”警情。“双反”取得扎实成效,查获走私案件8宗、偷越国边境案件2宗。助力全市摘掉扫黑除恶重点关注地市“帽子”,打掉恶势力犯罪集团1个、恶势力犯罪团伙5个,破获涉恶刑事案件35宗,圆满完成“铁网8”追逃任务。全链条端掉吸贩止咳水犯罪网络1个,受到省公安厅贺电表彰。创新推进禁毒示范城市创建,获评禁毒示范镇街4个、示范村社86个,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恪尽职守、改进作风,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纵深推进政治建设。始终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国家安全观,严格保密工作纪律,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发布各类政务信息5000余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

  ——纵深推进法建设。深入推进“八五”普法工作,全面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区政务服务中心获评“首批省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凤山凤翔社区、东涌东石村成功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高效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认真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审查政府及部门文件120件。推广应用行政执法一体化平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纵深推进廉政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树牢底线思维,强化对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54件人大代表建议、143件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结。大力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工作,强化政府系统干部队伍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开展审计项目17个。

  同时,青年、妇女儿童、人民武装、军民融合、打私、人防、海防、文化体育、统战、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对台、保密、档案、修志、残联等工作扎实推进、全面进步。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遇到的挑战前所未有,但是我们咬定目标、攻坚克难的干劲从未消退,抢抓机遇、砥砺前行的信心从未动摇,奋发笃行、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大盘、兜住民生底线、守住稳定红线,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区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长期关心支持城区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高质量发展成效不够明显。全区经济总量偏小,财政自给率低,产业结构还不够完善,资源有效整合不足,特色海洋资源、文化资源等优势不够凸显,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二是产业发展支撑不够有力全区产业集聚度还不高,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等传统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够强,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等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重大项目、优质企业招引少、落地慢,支撑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还未系统形成。三是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仍有不少短板,尤其是城市道路、城市公园、城市公共停车位等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足,城市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不够强。四是干部作风转变不彻底。少数干部发展理念、创新意识、进取精神、落实能力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仍存在“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行政效能需要进一步提升。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区人民的殷切期待!

  2023年目标任务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城区设区35周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们必须牢记“三个务必”,坚决对标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的部署要求,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在推动汕尾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进程中作出城区新的更大贡献。

  202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和区委九届三次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市委、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和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五个聚焦”,扎实推进党建引领“三六九”工程,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绿美城区生态建设,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进出口总额增长10%,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和10.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完成上述目标任务,重点把握好五个方面: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坚定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二是必须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持续用力,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上善作善成,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上久久为功,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三是必须始终坚定改革开放方向。以改革优化制度供给、以开放拓宽发展空间、以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奋力抢抓“融湾”“融深”发展机遇,推陈出新、借梯登高,续写城区更多“春天的故事”。四是必须始终坚守敢为人先精神。以团结奋斗、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冲锋状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战斗姿态,保持“杀出一条血路”的精气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城区新篇章。五是必须始终筑牢安全发展底线。坚决扛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重大政治责任,严密细致做好各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奋力谱写城区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提供坚强保障。

  2023年工作安排

  奋楫扬帆风正劲,勇立潮头逐浪高。我区将坚决扛起中心城区主阵地、主战场的使命担当,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始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积极投身到市委市政府“三大行动”“六大会战”“九大示范”的火热实践中,撸起袖子加油干,久久为功扎实干,砥砺奋进新征程,同心谱写新华章,奋力走实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要抓好十方面工作:

  一、坚持借梯登高、乘势而上,奋力在深度“融湾”“融深”上求突破见实效

  ——抢抓政策机遇。奋力抢抓国家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深圳光明区和省直机关单位对口帮扶机遇,切实把准形势、吃透政策,利用专项债、一般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窗口期”,把握物流、房地产转型发展“风口期”,加快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各类专项资金,切实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城区高质量发展优势。

  ——推动“深度融湾”。紧抓“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高水平实施“深度融湾”示范工程,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作、创新协同。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资金链水平整体提升。加快拓宽“融湾”大通道,推动“铁、公、机、港”等跨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融湾”“一小时交通圈”。积极对接湾区大市场,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将城区打造成“双区”的“菜篮子”“果盘子”“鱼篓子”和“后花园”“休闲地”。

  ——深化合作共赢。主动承接深圳辐射,推动一批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合作共建。原埔边工业园区新改扩建为汕尾市光明科技产业园区,切实做好深圳产业转移承接。借力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探索合作共建海洋经济产业园,提升城区海洋经济现代化、国际化水平。主动衔接深汕特别合作区产业布局,在智能网联汽车、安全节能环保、新材料和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方面紧密合作,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巩固拓展对口帮扶成果,探索完善区域合作新模式,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与深圳光明区深度合作,在人才培训、改革创新、重大项目等方面争取最大支持。

  二、坚持大抓产业、招大引强,奋力在推动“制造业当家”上求突破见实效

  ——加快制造业振兴发展。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不动摇,高质量实施优势产业示范工程,攻坚推进产业发展大会战,实现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55%以上。加快信利半导体六代线项目建设,积极打通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引进一批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项目,确保工业投资增长40%以上。大力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确保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2%以上。加快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激发传统产业焕发新动能。支持汕尾高新区创建国家级园区、品清湖新区数字园区建设。

  ——支持产业平台做强做优。启动汕尾(马宫)现代渔业经济产业园建设,推动X125县道升级改造,打造集渔船避风补给、渔货交易、冷链物流、精深加工、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渔港经济区。加快跨境电商进出口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港澳跨境电商零售清关枢纽和B2B保税批发集散地,完成公共保税仓建设,加快清关中心改造运营,推动园区业务实现全市覆盖。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加快推动预制菜产业园、晨洲蚝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响现代农业特色品牌。

  ——推招商引资提质提效。深入实施“汕商乡贤回归工程”,瞄准龙头、领军和强链、补链、延链企业,持续发动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外出乡贤参与城区建设,切实将新时代“侨”文章和“汕尾人经济”做活做好。利用好第三届汕尾发展大会、“冬养汕尾”文旅推介大会等招商平台,引进更多大型先进制造业、国有企业、科技型民营企业落户城区。创新村集体留成地开发模式,推动闲置土地“腾笼换鸟”。优化招商引资机制,突出领导带头招商,建强驻外招商队伍,落户一批功能平台、区域总部、财务中心、营销中心,确保全年招引项目21个(新开工项目15个以上、新投产项目12个以上)、投资额105亿元以上。全年培育“四上”企业42家、“个转企”172家,新增市场主体8325家。

  三、坚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奋力在畅通内外循环上求突破见实效

  ——扩大有效投资按照“三年工程瞄准两年干”要求,提升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竣工投产率,力争“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项目完成70%以上。落实项目建设“1+5+X”工作机制和全链条考核体系,强化用地、用林、用海和资金等要素保障,推动全区61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9.15亿元以上。引导民营企业盘活存量资产,鼓励支持民间投资发展。落实“金融16条”等政策措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保交楼”工作,力争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8%、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0%。壮大建筑行业市场主体,改革优化项目招投标和监管服务机制,推动建筑业高质高速发展。

  ——促进消费增长优化城市商圈结构,升级打造中央商务区、金町湾片区等核心商圈,擦亮二马路、三马路等特色步行街招牌,大力培育“夜间经济”“假日经济”。完善区域商业体系建设,建强城区商贸综合体,打造区级综合商贸服务中心1家、镇级商业中心1家、农村传统商业网点5家,改建一批物流配送中心和镇级物流站点,积极申报第二批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示范区。大力开展房地产、家电、美食等系列主题活动,持续激发商贸、住宿、餐饮等领域消费能力。

  ——推动外贸发展。聚焦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优化整合商务、海关、税务等政务服务,推动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海博会、进博会、加博会等重大展会,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抢订单稳订单,实现参与全省对外投资合作“千百十”综合服务项目“零突破”,稳步拓展进出口市场。依托中国(汕尾)跨境电商产业园,培育超亿元以上跨境电商企业5家,完成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30%以上。深挖实际利用外资潜力,加快发展服装设计、直播新媒体运营等外包服务,不断提升贸易投资质量和水平。

  四、坚持厚植沃土、强教兴才,奋力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求突破见实效

  ——实施教育强区战略新改扩建华附凤凰城等公办幼儿园5所,加快捷胜镇中心小学等3所学校项目建设,新增公办学位5300个,推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新城中学、田家炳中学等项目建设,培育发展艺术、体育等特色课程,构建多元化、特色化课程体系,促进高中教育多样特色发展。加强与深圳市光明区职业教育合作,优化职业学校学科设置和专业培训,加快区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项目建设,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引导和规范发展民办教育,推动特殊教育更加普惠优质发展。巩固提升“县管校聘”工作成效,加大校长后备人才储备,扩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比例。扎实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推进集团化办学,完善覆盖全学段资助体系,加强家校合作,努力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出实招见实效。

  ——实施科技强区战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8家以上,新增市级研发中心5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以上,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1.7%以上。支持信利、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鼓励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构建“政产学研金介用”融合创新生态,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1150万以上。探索与深圳光明区合作共建科创“飞地”,加快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靶向聚焦战略帅才、产业英才、制造匠才,引进博士硕士30名、大学生2100名。大力推进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工作,探索成立青年创新创业政府投资基金。高水平搭建人才集聚平台,新建一批科研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人才驿站,引进高层次人才产业项目1个。坚持“引育用服管”协同发力,实施顶尖人才引进“直通车”机制,落实人才安居、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人才新政”,让更多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五、坚持建管并重、精细治理,奋力在打造滨海新城上求突破见实效

  ——推动城市建设更出彩完成“三旧”改造任务100亩,整合优化土地空间资源,打造靓丽舒适的城市生活空间,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改造提升农贸市场25家,完成老旧小区升级改造项目15个,有序推进城中村改建4个,打造城中村改造示范项目1个。做好重大项目服务保障工作,坚决保障广汕铁路、汕汕铁路、深汕西高速改扩建汕尾段、国道236线汕尾城区段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海滨大道西段、工业大道西段、站前大道东西段、吉祥路、四马路等11个市政道路项目建设,全力打通二马路东段、城北路等“断头路”,着力构建外联内畅交通大格局。升级改造公共停车场3个、新增公共停车位400个以上。积极配合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强城市景观设计,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家具”。

  ——推动城市管理更精细加快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强化与市规划衔接,将中央商务区打造成城市门户和交通枢纽、金町湾旅游区打造成大湾区“最美海湾”和滨海“城市阳台”、红草片区打造成产城融合的产业新城。聚焦城市管理主责主业,着力抓好环境整治、秩序整顿和绿化提升等重点工作,始终保持控违拆违高压态势,治理违法建设8.5万平方米以上。下足“绣花功夫”精细管理城市,打造“大物业”城市管理模式,依托善城城资公司加快“全域智能运营”,构建高品质城市治理“新生态圈”。

  ——推动城市魅力更彰显依托“山海湖城”“红色圣地”“活力湾区”优势资源,做好“生态+”“旅游+”文章,擦亮“冬养汕尾·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实验区”品牌,提升城市吸引力,全力打造滨海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举办文旅融合发展大会、文宿招商大会,联合大湾区打造“一程多站”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加快推动金町湾片区申报省级滨海旅游度假区,推动品清湖新区申报国家旅游景区。全年接待游客380万人次以上,旅游业总收入突破24亿元。

  六、坚持城乡协调、富镇兴村,奋力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上求突破见实效

  ——加快建设兴海强区充分发挥海洋资源禀赋,发展远洋捕捞、深海养殖,推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多层级综合养殖等新技术落地示范。大力发展海产品深加工,积极对接华南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生物制药、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强江牡岛周边海域规划,加快龟龄岛东海洋牧场、捷胜码头、马宫码头建设。推动汕尾(马宫)现代渔业经济产业园建设,大力培育冷链物流、精深加工、休闲观光、游艇码头、渔事体验、科普研学等海洋经济业态。全年渔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

  ——发展壮大镇域经济大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提升红草工业、捷胜农文旅发展质量,培育壮大东涌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加快马宫滨海旅游和海洋经济发展,支持凤山、香洲、新港打造文旅休闲购物中心。高标准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大力支持国泰、五丰、雅泰隆等龙头企业发展,新增市级农业品牌2家、农业龙头企业2家。规划建设现代农业服务综合体,创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引进乡村民宿3家。

  ——着力打造未来乡村持续深化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防止规模性返贫和新增致贫。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3.71万亩耕地红线,完成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建设高标准农田1200亩,垦造水田700亩,粮食面积稳定在5.1万亩、产量达到1.7万吨以上。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加快推进捷胜现代三级渔港、尖山水库扩容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引西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农村村庄规划编制,持续加强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7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所有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其中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的村(社区)占25%以上、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的村(社区)占10%以上。

  七、坚持激发活力、增强动力,奋力在深化改革创新上求突破见实效

  ——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对标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先进地区,不断深化营商环境4.0版本。持续优化一流政务环境,高层次实施“四数联动”示范工程,成立数字政府运营中心,加快政府五大职能数字化转型,“一件事”主题服务提升至40项,政府投资、社会投资审批时间分别压缩至30、25个工作日。持续优化一流市场环境,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打造“信用+监管”服务模式。持续优化一流法治环境,巩固拓展“无证明城市”创建成效,深入开展企业合法权益保护专项行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持续优化一流社会环境,落实领导干部“点对点”联系企业制度,用心用情当好服务企业“店小二”,构建更加亲清政商关系,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充分整合闲置资产、水库水产、文旅产业等优质资源,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国企整合重组,推动区属国企与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等央企、民企合作,引导国有资本向重大项目、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做大做强区属国有企业。推动城市运营、工程采购、人力资源服务等合作项目实体化运营,引进资本参与园区、码头、海洋经济等投资布局。强化区属国企与市属国企、汕尾高新区和品清湖新区配套经营管理公司的合作,扩大区属国企影响力。推动区属国有资产规模达到5亿元,实现营收5亿元、利润2000万元。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稳慎推进农村拆旧复垦,满足扩容提质空间需求。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攻坚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深化“股票田”“股票宅”“股票地”模式,盘活农村“沉睡资产”。推动区级农村综合产权管理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农村集体资产信息化管理,全面清理不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深化供销系统综合改革,试点推进“数字供销”建设,推动区镇两级农合联实体化运作。

  ——强化财税金融服务。深入挖掘海砂、工程余渣、矿山石场等政府性资源增收潜力,优化税收执法方式,强化信息共享质效,推动财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加强区级财政管理绩效和考核评估,提升区级财政管理水平。完善政银联动工作机制,精准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促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完成信保基金担保贷款4亿元以上,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存款余额分别增长15%、5%以上。

  八、坚持增绿减碳、科学治污,奋力在绿美城区建设上求突破见实效

  ——共筑绿美城区。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大力实施“绿美生态”示范工程,推进绿美城区生态建设“七大行动”,完成林分结构优化0.52万亩、森林抚育1.31万亩。实施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加快品清湖湿地公园、大岭鼓森林公园规划申报,全力推进金霞光森林公园等建设,因地制宜插绿补绿,拓展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统筹推进金台山公园(人才公园)、明珠岛公园等建设,积极营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美城乡人居环境。全面落实林长制,加强森林资源监管执法,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新业态,做活“生态+”大文章。

  ——共抓污染防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施全年提升空气质量行动计划,加强“四尘”“三烟”“三气”防治。落实河(湖、库)长制,强化近岸海域、陆域和流域环境污染协同防治,扎实推进城乡污水管网和雨污分流建设,重点抓好品清湖保护、奎山河治污减排,推进万里碧道建设,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100%,创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先行示范区。启动大伯坑填埋场整治,深入开展建筑垃圾清运秩序专项整治,强化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加快实施垃圾分类行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共建低碳家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低碳零碳负碳产业,完善能耗“双控”激励约束机制,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开展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行动,强化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建设绿色建筑,拓宽可再生能源生产生活应用场景。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节约型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创建行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变。

  九、坚持改善民生、增进福祉,奋力在实现共同富裕上求突破见实效

  ——强化就业优先导向。落实3.0版“促进就业九条”,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鼓励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发放创业贷款400万元。开展“粤菜师傅”培训200人次、“南粤家政”培训600人次,新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家,城镇新增就业6000人。高品质实施“共富共享”工程,稳步提升居民“四项收入”,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殷实富足。

  ——提升健康服务能力。做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工作,强化医疗物资和救治力量保障,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加快逸挥基金医院“五大救治中心”、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7所基层卫生院扩容提质,加强59所村(社区)卫生站建设。坚持“五医联动”,持续深化医联体改革,支持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发展。积极对接省三甲公立医院等优质资源,有效提升逸挥基金医院专科建设能力水平。推进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健康诊所建设,满足老区人民健康需求。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拓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大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重点人群、困难人群参保缴费服务,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积极引进养老机构合作,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推进区福利院升级改造,建成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示范点2家、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示范点4家,完成265户特困家庭适老化改造。提升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残疾人、孤儿等困难群众补贴标准,落实好生育支持政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发挥区慈善会济困助学作用。

  ——推动文体事业发展。高要求实施“善美文化”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打造15分钟新时代文明“实践圈”。推动7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提档升级,建成15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传承发展汕尾渔歌、妈祖庙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捷胜沙坑文化、捷胜罾城、香洲坎下城提升工程,加强对古村、古景、古建筑等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推动凤山祖庙申报“省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积极承接国内国外重大赛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扎实办好省、市、区十件民生实事。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强化军民融合、双拥共建、国防教育、人防海防等工作。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做好退役军人优抚安置和就业保障,争创省双拥模范城“十连冠”。推进青年、妇女儿童、统战、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对台、保密、档案、修志、残联等工作扎实开展、全面进步。

  十、坚持加固底板、强化防范,奋力在建设平安城区上求突破见实效

  ——提高基层治理效能。实施“基层善治”示范工程,加快“粤居码”推广应用,深化“镇村组”三级基层治理架构,迭代升级“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推动“民情地图”和“雪亮工程”深度融合。全面落实“网格包保”责任,深化“网中有格、事在格办”基层治理模式,打造“三三五”基层治理体系2.0升级版。深入推进金町滨海旅游区管委会和金町保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实施城乡社区建设示范工程,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样板。

  ——筑牢公共安全防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就地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严格落实领导接访下访制度,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压实安全生产各方责任,深化应急管理执法工作标准化建设,加强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建筑施工、自建房、城镇燃气、渔业船舶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整治,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高标准打造质量强区。持续增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能力,防范化解公共卫生、意识形态、经济金融等领域重大风险,全力筑牢人民安全防线。

  ——防范社会治安风险。高质量完成全年安保维稳任务。统筹推进“三大攻坚”“七项常态化打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禁毒示范创建行动,依法严厉打击涉枪爆、“黄赌毒”“盗抢骗”“食药环”等突出违法犯罪,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严格落实“港长制”“湾长制”“船长制”,加快“智慧海防”“智慧新缉私”建设,筑牢反走私反偷渡防线。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自觉运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统领全局、统揽工作,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快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有为政府。坚定信念铸就忠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刻领悟“三个务必”,始终牢记“五个必由之路”,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部署要求,确保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的全流程各方面。严格依法履行职责。依法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纪检监察专责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统计监督,高质量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确保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落实“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法定程序,加强镇街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扎实开展“八五”普法工作,营造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良好氛围。强化廉洁政府建设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坚持以严的基调正风肃纪反腐,督促政府系统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格遵守各项纪律规矩,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着力提升行政效能。加强“一把手”、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严肃廉洁纪律和财经纪律,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始终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把有限财力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处。砥砺斗争精神,保持竞先姿态,对作出的决策、定下的事情,事不过夜、马上就办,奋力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各位代表!千帆竞渡当潮立,勇毅争流在担当。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部署要求,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全力以赴推进城区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新城,为把汕尾建设成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

  名词解释

  1.3+N产业集群:是指以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三大支柱产业为主,以海洋生物、新材料等N个新兴产业为辅的“3+N”先进制造业产业聚集新格局。

  2.乡村振兴九大攻坚行动:是指农村违法乱占耕地建房整治攻坚行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攻坚行动、种业翻身仗攻坚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农村供水保障攻坚行动、村内道路建设攻坚行动、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渔港建设攻坚行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攻坚行动。

  3.整村授信是指针对农村资金需求“小额、分散、快捷”等特点,以一个行政村为单位,对符合条件的村民给予一定的贷款额度授信。

  4.五医联动是指医学、医疗、医保、医药、医院联动改革。

  5.一中心四平台是指以镇街党委为中心,建立镇街综合治理委员会、公共服务委员会、综合行政执法委员会、应急管理委员会四个统一指挥协调的工作平台。

  6.粮头食尾是指要做大做强粮食精深加工企业,增加粮食的附加值,鼓励和发展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

  7.农头工尾指农业在前端、工业在尾端,推动种植业(一产)与农产品精深加工(二产)融合发展。

  8.汕尾人经济是指汕尾人在汕尾以及汕尾以外任何地方创造的经济总量,更多体现的是文化概念、GNP概念。

  9.千百十综合服务项目:是指为1000家广东“走出去”企业提供对外投资信息服务,为不少于100家重点海外投资企业提供上门精准服务,协助商务系统举行10场对外投资服务促进活动。

  10.政产学研金介用是指以企业为主体、“学、研”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突出“用”字当头、“介”来服务、“金”为动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体系,其中:“政”指“政府”,“产”指“企业”,“学”指“大专院校”,“研”指“科研机构”,“金”指“金融机构”,“介”指“中介服务机构”,“用”指“应用”。

  11.四尘”“三烟”“三气“四尘”指工地扬尘、道路扬尘、运输扬尘、堆场扬尘;“三烟”指餐饮油烟、烧烤油烟、垃圾焚烧浓烟;“三气”指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燃煤烟气。

  12.两高项目:是指高能耗、高污染项目。

  13.四项收入是指生产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14.三大攻坚是指开展打击毒品犯罪、电信网络诈骗、走私偷渡犯罪攻坚行动。

  15.七项常态化打击是指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打击严重暴力犯罪;常态化打击盗抢骗和文物犯罪;常态化打击食药环和知识产权犯罪;常态化打击经济犯罪;常态化打击网络犯罪;常态化打击黄、赌特别是跨境赌博犯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4415020001  粤ICP备07026143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76号
地址:汕尾市城区政府大楼  联系电话:0660-3366678   网站地图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