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政务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汕尾市城区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1-03-05 16:14 来源: 本网 发布机构: 城区政府网站管理中心 【字体:   打印

  区  八  届  人  大

  六次会议文件( 1 )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1年2月23日在汕尾市城区第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区长罗光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0年及“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总体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三大行动”、城市管理提升年行动、“平安城区”建设等为主抓手,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较好完成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

  (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兼顾。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用好“大数据+网格化+主动监测+群众路线”四轮驱动,织密织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治“两张网”,取得确诊病例、疑似病例“零报告”的阶段性成效;扎实落实“复工复产30条”“暖企12条”等惠企暖企政策,做实“店小二”服务,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切实把“两难”变“两全”。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7.28亿元,比增4.5%;农业总产值42.81亿元,比增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0.43亿元,比增1.9%;固定资产投资187.94亿元,比增12.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4亿元,比增5.8%,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二)项目双进扎实推动。以项目“双进”会战年行动为抓手,全力做好项目推进,2020年区级重点建设项目95个,开工复工93个,完成投资160.6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99.86%,其中国泰食品冷库、华师附中汕尾学校小学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PPP项目等竣工投入使用。积极抓好项目招引,在组建“北上广深”4个驻外招商引资工作小组的基础上,增设东莞招商办事处,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全年完成招商引资目标任务17个,超额完成市下达年度任务;引进大学生1802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27人、高层次人才产业项目2个,新增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66人。

  (三)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深入开展营商环境优化年行动,全面推广“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模式,扎实推进“数字政府”“无证明城市”建设,落实“一件事一次办”、政银合作、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站式”服务等措施,营业执照办理时间压缩为0.5个工作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压缩为3个工作日,全区新登记市场主体4229户,同比增长4.5%;落实援企助企政策措施,当好“店小二”、深化“三服务”,积极为企业纾困解难,区本级减税降费1.06亿元,培育“四上”企业37家,完成“个转企”141家;推广应用广东“中小融”平台,全区企业注册1037家,其中获得授信企业21家,已获放款19家,放款金额1.18亿元;宣传推广“粤省事”“粤商通”,逐步实现教育、水电气等高频民生领域服务事项“指尖办理”、政务信息“指尖查阅”。

  (四)基层基础坚强有力。扎实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行动,全力打好基层党建三年行动收官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施“红色细胞工程”和“平安细胞工程”;高质量完成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不断完善基层“网格化”治理体系,建立474个基层小网格,落实好“民情地图”试点绘制,实现“多网合一、一网通管”。稳步推进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进一步摸清本地区人口底数和人口素质。全力推进“飓风2020”,立刑事案件475宗,查处行政案件415宗、同比下降48%,全年364天无发生“两抢”警情,其中最长连续331天无发生“两抢”警情;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收官战”,累计办结线索719件,侦破涉恶九类刑事案件131宗;深入推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累计侦破涉毒刑事犯罪案件69宗,抓获涉毒犯罪嫌疑人82名,查处吸毒人员337名。发挥人民调解的积极作用,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99.2%,信访批次同比下降75.2%,成功通过2020年度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市、区)审评。2020年以最高分被评定为首批9个全省“维稳工作示范点”之一。

  (五)三大攻坚战圆满收官。认真落实脱贫“四个不摘”要求,实现全区6973名相对贫困人口、9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达标出列,深入开展“扶贫工作存在问题清零”和脱贫攻坚“回头看”等专项行动,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大力开展消费扶贫,东涌镇、红草镇获授“淘宝镇”称号,东涌镇品清村获授“淘宝村”称号,举办第二届晨洲蚝文化节、名特产品直播带货节、“脱贫奔康·粤来粤好”扶贫助农等活动,其中直播带货促进消费扶贫超过千万元。稳步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建农村污水处理站42座,新建管网及修复明沟72公里,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并率先完成捷胜镇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格落实河(库、湖)长制,共巡河巡湖5159次;完成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各项任务,成为粤东西北第一个通过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的县区;持续开展河道、水库、湖泊“五清”“清四乱”专项行动,清理品清湖非法养殖蚝排3200亩和零散养殖竹竿1.5万亩;推进“一打一拆三整治”工作,查扣并销毁“三无”渔船284艘,完成原省库渔船减产申请444艘,完成民生船舶信息登记和北斗导航系统装配1740艘;全力推进“万里碧道”建设,完成品清湖碧道试点工程建设任务8.37公里;稳步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完成森林碳汇造林面积6825亩、沿海防治防护林面积1305亩、社会投资造林面积9595亩。坚持底线思维,着力化解劳动纠纷矛盾,追回2568名务工者工资6315.63万元;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安全生产亡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三项指标”全面下降,清明期间实现森林防火“零火灾”;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网络、意识形态、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风险隐患的梳理排查和分析研判,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六)城市形象提档升级。以城市管理提升年行动为抓手,全力冲刺“创省文”“创国卫”,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演出,大力推动移风易俗,持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重点区域环境卫生整治、道路沿线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等工作,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成功获评“国家卫生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称号。扎实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谋划推动海滨大道西段北片城市有机更新建设,拆除整治项目范围内占用公地、巷道等违法建筑126宗1.21万平方米,并完成产权调查登记工作;加快和顺上村等5个“三旧”改造项目建设,完成捷胜镇军船头村“微改造”建设工程;推进百年商埠商贸区建设,创建5条“示范街”,加快二马路、三马路升级改造;大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新增停车位1.8万个、临时停车场55个,建设小绿地(见缝插绿)3.7万平方米,修补破损路面3800多处,升级改造吉祥路、凤苑路等城市支路27条,规划32年未打通的兴华路建成通车。深入开展违法建设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防控新增违法建设,逐步消化历史存量,全年拆除违建510宗、13万多平方米。

  (七)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加快全市唯一水产类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全部25个项目,完成投资1.63亿元,带动497户农户增收;深入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认定东涌镇新安村水果木瓜、龙溪村无花果等专业村项目4个和红草镇晨洲蚝专业镇项目1个;推进农业品牌创建,成功申报省级农民合作示范社1家,汕尾冻南鲳鱼、马鲛丸、凤山红灯笼荔枝等入选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水果木瓜等4项农产品成为市级名牌。全力打造西线“蚝情万丈”和东线“生态农旅”乡村振兴示范带,红草晨洲村获评“广东特色产业名村”,捷胜镇沙坑村获评“广东贫困村创建名村”“第二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超额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任务77.9公里。深入开展“5+2”农村综合改革,有序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马宫街道被确定为省级农村土地承包地经营权流转试点;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区236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和成员资格界定,其中21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登记赋码,有条件的58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

  (八)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完成学前教育“5080”攻坚任务,7所公立幼儿园加快建设,区特殊学校、凤山中学教学楼、区教师发展中心等投入使用;中考总平均分位居全市各县(市、区)第一。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水平,逸挥基金医院“五大救治中心”建设取得成效,其中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已获得国家级评审授牌,完成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有序推进肿瘤防治中心等卫生健康领域建设项目9个;持续深化医疗集团建设,打造“一镇一特色专科”品牌;开展分级诊疗工作,上转患者5066人次,下转患者609人次;全面完成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59间;加快筹建城区公共卫生医院,加强全区预检分诊,改造建设发热门诊(诊室)5家;协同推进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区和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待遇不断提高,特困供养人员、孤儿救助等报销比例达到100%,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新增就业514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4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3%,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创建充分就业村(社区)94个;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培训工程,创建“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1个。完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处,区福利院综合楼项目启动建设;东涌镇大陂头村创新设立关爱基金和公益性“爱心食堂”。传承弘扬革命老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九连冠”目标。全年争取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和抗疫特别国债等债券资金6.2亿元,在完善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对冲经济下行保发展的同时,投入4.72亿元,顺利完成2020年度市、区十件民生实事。

  此外,人民武装、海防与打私、应急管理、人防、文化体育、外事、侨务、对台、保密、档案、修志、民族宗教、残联、侨联等工作全面扎实推进。

  一年来,区政府始终坚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度化常态化,持续深化“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依法执行人大决议决定,支持政协履行职能,积极开展各类民主协商,创新开展“区长与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全年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8件、政协委员提案3件,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22件、政协委员提案69件,办理区人大代表建议20件、政协委员提案63件。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通过全省统一平台公示年度执法案件4026宗,完成率100%;加强规范性文件审查,合法性审查政府及部门涉及城乡规划建设、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文件133件,确保政府行为合法、统一。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正风肃纪,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各位代表,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全面完成区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标志着“十三五”胜利收官,城区站上了更高的发展起点。回首过去五年,我们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城区的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11.6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87.28亿元。

  五年来,我们以扩容为主线,攻坚克难,城区高质量发展的平台不断延伸。围绕“四功能片区一中心”规划蓝图,全区上下同心协力、日夜兼程,勇当城市发展“推土机”,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21.6平方公里拓展至36.6平方公里,扩大69.3%,为持续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东部中央商务区依托汕尾火车站,已有华润万象天地、星河湾、深汕中心医院、汕尾金融中心等大型项目进驻。西部保利金町湾滨海旅游区已对外开放,成为汕尾旅游的新热点;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深汕中医医院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北部红草工业园区创新推广“深圳总部-汕尾基地”共建模式,已有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信利光电、国信通科技等重点产业项目落户并陆续投产运营,为全区经济注入了强劲发展动力。

  五年来,我们以提质为目标,聚力奋斗,城区高质量发展的面貌焕然一新。立足主城区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聚力攻坚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打通断头路、升级改造市政道路、修补建设城市支路86条,为投资落户城区的企业打造顺畅便捷的交通网络。坚决扛起核心区、主战场责任担当,全区动员、全民参与,接续五年开展环境卫生、交通安全等专项整治,全面取缔载客三轮车,坚决拆除违法建筑38万平方米,通过了国家爱卫办、省文明办、省爱卫办、省卫健委对我区的暗访和考评,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2020年,启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五年来,我们以产业为支撑,敢闯敢拼,城区高质量发展的后劲加速集聚。牢固树立“项目为王、产业兴区”的理念,坚持以项目建设引领全局发展,重点项目从2016年的34个增加到2020年的95个,完成年度投资从15.02亿元增加至160.39亿元;聚焦实现城区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引入华润、星河湾、比亚迪等大型项目;深耕电子信息、纺织、食品加工、近海养殖等本地优势传统产业,开拓引入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三次产业结构从2016年的16.8∶41.1∶42.1调整为2020年的9.3∶33.5∶57.2,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五年来,我们以改革为导向,创新赋能,城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持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完善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开展政府部门权责清单编制工作,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在通信、供电、供水、税务、市场监管、项目投资等方面提供了便利和优惠,极大提高了营商便民服务水平,被评为“中国县级政府政务诚信综合水平百强县”。

  五年来,我们以“三农”为根本,真抓实干,城区高质量发展的格局更加协调。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模式化、生态标准化;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有农业企业1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5家、家庭农场17家;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打造了一批“名优特”产品。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实现自然村保洁全覆盖;完善农村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脱贫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实现“贫困户100%脱贫、贫困村100%出列”奋斗目标。设立“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推进返乡下乡人员就业创业,通过“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等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五年来,我们以人民为中心,不遗余力,城区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更暖人心。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教育资源全面整合优化,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建成“一中心、多支点、全覆盖,能防、能治、能救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镇新增就业3.02万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社会治安秩序根本性好转,尤其“两抢”警情从2017年180宗下降到2020年1宗,社会大局持续平安稳定。

  各位代表,“十三五”时期和2020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政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干部群众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努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驻汕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致以崇高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我区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产业层次总体不高,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占比小,产业链条延伸不足,高附加值产品相对较少,新旧发展动能亟需转换;城乡统筹发展不平衡,城市智能化管理设施不完善,精细化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高,公益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强;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少,缺乏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我们将直面问题,迎难而上,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十四五”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我区总体上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深度联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而我国正阔步迈入新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特别是城区作为汕尾市唯一中心城区,毗邻港澳,西接珠三角,东连汕潮揭,东承西接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革命老区扶持政策、深圳都市圈规划建设、深圳光明区全面对口帮扶城区等多重政策利好叠加,为城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要紧紧抓住“双区”建设机遇期和窗口期,牢牢把握城区发展所处的新方位,坚定朝着市委市政府对城区发展的目标指向,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城区在全市建设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的进程中率先示范、走在前列。

  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十三次全会部署,根据《中共汕尾市城区委关于制定汕尾市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区政府编制了《汕尾市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十四五”时期政府工作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以及市委七届十三次全会、区委八届十四次全会精神,抢抓全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机遇,全面接轨深圳、全力融入“双区”,携手汕潮揭,积极构建具有城区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奋力打造首善之城、善美之区,努力在全市建设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的进程中实现率先发展,为全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城区贡献。

  “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稳健运行,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明显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更大突破,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制度开放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革命老区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传承不断推进,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软实力、影响力明显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创新,文化自信更加坚定。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生态环境优势更加巩固,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绿色发展的产业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形成,生态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显著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将城区建设成为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宜游宜憩的滨海新城。民生事业取得新进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教育、社会保障、健康医疗、公共安全、公共环境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强、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治理效能获得新提升。法治汕尾、平安汕尾建设取得新成效,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不断提高,共治、自治、法治、德治、善治“五治一体”基层治理体系成熟定型,建设成为全省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区委八届十四次、十五次全会分别对“十四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对2021年开好局起好步提出了具体要求。下来,全区政府系统将围绕奋力打造首善之城、善美之区,在全市建设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进程中实现率先发展的目标,突出工程化实施、项目化推进,致力打造“五区”。

  ——致力打造东承西接先行区。立足全省发展大格局,坚持东承西接战略取向,向西全面接轨深圳、全力融入“双区”,向东携手汕潮揭,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依托中心城区综合优势,做活“山海湖城”文章,做强汕尾高新区产业平台,全面构建一产优、二产强、三产活和海洋经济、数字经济引领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建设制造强区、质量强区,全力打造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链延伸区、产业集群配套基地。

  ——致力打造科技产业创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强与大湾区核心城市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领域对接合作,推动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优质企业落户城区。扎实推进产业园区孵化育成平台、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等重大平台建设,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技术需要的连接通道。坚持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方向,探索发展数据中心产业、大数据设备制造产业、大数据服务产业,以数字化技术赋能产业升级,加快数字强区建设。

  ——致力打造生态旅游核心区。构建“一核四区”区域发展格局,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管理效能,推进“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突出城市景观地标和人文地标建设,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充分体现汕尾独特的山、海、湖、城等景观元素和红色文化、滨海城市特质,积极打造建设一批5A级景区,建设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依托,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海陆丰革命老区精神,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推进移风易俗,加强诚信文化、家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打造城区“善文化”内核和标识,提升城市形象,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坚定不移践行“两山”发展理念,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抓手,统筹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汕尾的绿水青山加快转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打造对接“双区”的宜居新家园、旅游休闲地、美丽大花园。

  ——致力打造民生福祉引领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倾心倾情倾力办好民生社会事业,增加优质公共产品和多元化服务供给,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全面推进健康城区建设,不断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让汕尾的父老乡亲在家门口上好学、看好病、就好业。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快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加快推动区级“三馆”建成投入使用,补齐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短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汕尾渔歌、妈祖庙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保护红色文化和沙坑古文化。推动重大体育平台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致力打造平安稳定示范区。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把城区建设成为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的目标,学习和创新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深入实施“基层基础建设”行动,推进“红色细胞工程”“平安细胞工程”建设,聚焦聚力打造“无抢无盗、无黑无恶、无毒无枪、无假无骗”良好治安环境,让人民群众“无忧无虑”,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提升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和阳光政府建设,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0%;农业总产值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下;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市下达年度计划。

  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围绕东承西接,谋划发展新高度。以“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资源共享、机制共活”为主抓手,着眼全省发展大格局,充分利用“湾+区+带”叠加优势,增进与“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深度合作,促进优势互补,谋好做实东承西接“文章”。

  ——推进优惠政策落地。主动对接国家有关部委、省厅及深圳市,积极争取《关于进一步推动我省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海陆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等相关财政、投资、产业等优惠政策在城区落地。紧盯政策导向,着重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教育、医疗卫生等短板领域做好项目策划,积极争取上级各项转移支付资金支持。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抓“老基建”、突破“新基建”、补齐“软基建”,加快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扎实推进交通大会战,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做好广汕高铁建设的服务保障工作,协调推动深汕第二高速延伸至市区,谋划启动汕尾港建设,全力打造陆海统筹、智慧立体、方便快捷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形成与大湾区核心城市“半小时、一小时”交通圈。

  ——聚焦重大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与广州、深圳、香港等核心城市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谋划推动一批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工程落户城区;积极融入“双区”创新发展格局,支持企业驻深创新“研发飞地”,大力推动湾区核心城市的高端产业、高成长性企业等布局城区,延伸壮大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产业链,努力争当大湾区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链延伸区、产业集群配套基地。

  ——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以功能区战略定位为引领,积极做好东拓、西延、北扩、中优和品清湖南岸的中远期规划,进一步优化全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区业态布局,有序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加快构建形成由市区核心区和中央商务区、金町湾片区、品清湖南岸片区、红草片区构成的“一核四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二)围绕投资扩量,驱动经济新引擎。扭住扩大内需战略“牛鼻子”,纵深推进项目“双进”会战年行动,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以重点项目建设夯实经济基础。全区计划安排重点建设项目53项,年度计划投资93.16亿元。做好“店小二”服务,认真落实“1+5+X”协调机制,围绕项目立项、开工、竣工、投产各环节,强化项目全流程、跟踪式管理,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确保按时序进度完成投资任务。

  ——以“双招双引”注入发展后劲。围绕产业强链、补链、延链需求,灵活运用驻点招商、以商引商、中介招商、乡贤回归招商、领导带头招商、“云招商”等多种手段,打好“侨牌”“乡贤牌”,深入实施“汕商乡贤回归工程”,着力引进大项目、大企业,计划引进超亿元产业项目17个,总投资85亿元,其中投资额超10亿元的产业项目2个以上;引进年纳税额100万元以上的批发零售、金融保险教育卫生服务、公共设施管理、居民服务等行业投资项目15个以上。深入推进“招才引智”行动,健全完善人才新政,贯彻落实红海扬帆人才计划,突出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

  ——以科技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三年行动,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构建创新大平台;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加大创新主体和创新平台的培育力度,推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扎实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开展工业互联网智能化改造,力争实现工业投资48亿元以上,工业技改投资36亿元以上;接续推进市场主体培育行动计划,新增培育“四上”企业25家以上,完成“个转企”150家以上,新登记市场主体4000户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力争翻一番。

  ——以拓展消费市场激发增长动能。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智慧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发展,提升对外贸易质量和水平。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网络信息、教育培训、家政托幼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组织开展系列消费促进活动,激发市场潜力;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依托汽车下乡政策,促进农村汽车消费;精心打造系列休闲旅游精品,以旅游产业发展带动餐饮、住宿、文体、娱乐等消费增长。

  (三)围绕简政放权,开启改革新局面。纵深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年行动,发挥重大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传导放大效应,坚决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持续激发发展活力。

  ——扎实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政府”改革为牵引,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行“八个便利化”“六个通办”等政务服务模式,应用融合线上线下服务,积极推广“粤省事”“粤商通”便民惠企本地特色,推动数据互联互通,让群众和企业办事“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以数字化、智能化促进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化、高效化,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达到100%、全流程网办达到90%。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职能转变为核心,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优势,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加快“无证明城市”创建,重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清单制度、税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加强清单规范管理,规范政府权力运行。创新监管方式,推行失信惩戒,形成有效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营造公平环境。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按照“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画细画实“民情地图”,深化网格化智能分拨处置能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从传统型向数字化转型,全方位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全力做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后续工作,健全“五治一体”基层治理格局,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开展村级组织减负行动,改进和规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工作,推进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村民小组规范化建设,实施村(社区)事务“阳光公开”工程。建立健全村(社区)应急管理机制,动员群众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强化社工站服务平台建设,加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基层社会工作服务能力。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正能量作用。

  (四)围绕精细管理,激发城市新活力。突出“山海湖城”特质,坚持高水平规划、高品质建设、精细化管理,全力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使城市环境更加宜居宜业。

  ——推动城市扩容更新。配合市做好土地收储工作;实施一系列城市更新改造工程,重点加快推进海滨大道西段北片城市更新示范工程,盘活市区西片土地资源,以点带面推动城市更新升级;以二马路、三马路、文明路等人流密集街区和老旧小区为重点,聚焦风貌提升、完善设施、美化环境,完成城中村“微改造”、老旧小区改造5.2万平方米,推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围绕“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标,优化“一村(社区)一主题公园”建设,接续开展“见缝插绿、庭院增绿、拆违补绿、山水复绿”,加快鼎盖山、屿仔岛、大鹏山、坎下城等城市公园建设,打造一批城市边角公园。

  ——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坚持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贯穿生产、生活、生态全过程各环节,突出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长效体制机制,健全常态化监督考评机制,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实现长效常治;持续治违控违,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用地,治理违建6万平方米以上,确保“零增量、减存量”。深化“创国卫”工作成效,启动“创国文”,常态化抓好“六乱”整治、垃圾分类处理、农贸市场管理等工作,全力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

  ——打造全域景区。以“到了城区,即入景区”为目标,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优势,积极打造品清湖5A级景区。进一步开发利用好凤山祖庙、铜鼎山2个4A级旅游景区;依托铜锣寨革命活动旧址、中共海陆丰中心县委旧址、胜昌大院等红色文化资源推出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坚持渔旅融合发展,加强对龟龄岛、小岛村、江牡岛等特色海岛旅游资源规划,打造休闲渔业海钓旅游路线,开发海洋观光、渔耕体验、海钓运动等海上旅游精品项目,推出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品牌;推进沙坑文化博物馆、非遗捷胜泥塑木雕传统文化展厅、坎下城等项目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特别是深挖坎下城历史文化资源,实施老城特色街巷活化工程,推出吃、喝、娱乐、购物等功能产品,加快二马路“粤菜师傅”美食一条街和三马路“骑楼文化”等特色街区建设,打造“古香古色”文旅品牌。

  (五)围绕固农强基,展示城乡新风貌。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精细农业、建设精美农村、培养精勤农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加快推进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进程,确保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到78.5%以上;突出农业产业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力争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市级以上5家,新增农民合作社15家,新增家庭农场40家。着力在海洋经济上下功夫,以省级现代农业(水产)产业园为平台,充分发挥国泰、五丰等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做大做强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大力推广“晨洲蚝”品牌,提高蚝产业附加值。紧抓“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结合地方发展优势资源,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精品农业,谋划建设蚝产业、海胆文化、农旅休闲、康养、未来科技等5个特色小镇;依托并推广晨洲蚝、宝楼姜、沙坑番薯、石头海胆、芦列坑荔枝等特色农产品,打造5个特色名村。

  ——推动农村面貌全面提升。高标准推进“八个美丽”建设,全力推进西线“蚝情万丈”和东线“生态农旅”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域打造全国最干净整洁的村庄。持续抓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推动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至80%以上,力争自然村雨污分流全覆盖。规范宅基地自建房行为,整治乱占耕地建房问题,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完成“四好农村路”升级改造62.636公里,完善乡村农田灌溉、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条件。

  ——积极推进“5+2”农村综合改革完成捷胜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建设,用好用活用足政策红利,全面铺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三块地”改革试点,做好“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引导推进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六)围绕“两山”理念,打造宜居新环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打造对接“双区”的宜居新家园、旅游休闲地、美丽大花园。

  ——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扬尘污染管控,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确保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深入推进河(库、湖)长制,扎实推进品清湖保护、饮用水源地保护、“万里碧道”建设等工作,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3公里,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美丽景观;优化提升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提升污水管网系统。加强土壤安全利用,强化涉医疗废物、农业面源污染等重点行业监管,深入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全面保障土壤环境质量。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抓手,探索建立林长制,持续推进绿化大行动,完成植树造林、森林抚育,规划建设5000亩金霞光森林公园,严厉打击破坏山体违法行为,强化森林防火,保持森林绿化率40%以上。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力推进垦造水田、拆旧复垦等项目。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深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积极倡导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全面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进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快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倡导绿色出行,大力践行绿色消费,政府机关带头开展反浪费行动,引领文明节约新风尚。

  (七)围绕幸福共享,扩大民生新成果。注重以“小切口”解决“大民生”,办好省、市、区十件民生实事,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努力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突出抓好优质教育有效供给。实施教育“九大工程”,努力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巩固提升“5080”攻坚成果,加快保利幼儿园等7所公办幼儿园建设进度,确保秋季招生前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3200个,并在现有幼儿园基础上,谋划附设一批托儿班;加快推进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标准化镇级寄宿制学校等项目建设;择址启动区职业技术学校重建工程,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深化师德师风建设,扎实做好“县管校聘”,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紧抓教育质量提升,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积极打造健康城区。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聚焦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以持续巩固省级健康促进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阶段性创建成果为抓手,不断完善健康促进长效机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快推进医疗、医药、医保、医联体和数字医疗“五医”联动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设逸挥基金医院“5大救治中心”,启动建设公共卫生医院,推动新港、香洲2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巩固提升平安城区建设成果。坚持以底线思维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防范“灰犀牛”事件,守住国家政治、经济等领域安全稳定底线。巩固禁毒、扫黑除恶成果,健全完善长效常治机制。坚决打击“两抢一盗”、走私诈骗、制假售假、涉野生动物等各类违法犯罪。以“民情地图”为载体,统筹“雪亮工程”“综治视联网工程”等建设,优化完善“全科网格”效能,促进“多网合一、一网通管”,提升综合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强化安全生产责任,统筹、整合、优化应急救援力量,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突出抓好消防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持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扎实做好稳就业,继续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深入开展“农村电商”“乡村工匠”技能提升培训,认真做好各类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力争“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归零。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探索建立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机制,继续推广“长者饭堂”“爱心食堂”建设;完善医保信息平台建设,提升医保公共管理服务水平。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双拥”主题活动和纪念活动,营造爱国拥军、爱民奉献的浓厚氛围。

  (八)围绕提优增效,展现政府新形象。着力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旗帜鲜明讲政治抓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持续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切实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政府履职全过程。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涵养风清气正的政务生态。

  ——把依法行政贯彻始终。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健全法律顾问运作机制,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渠道,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提高基层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水平;推进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强化法治教育,扎实开展全民普法,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提高“信用城区”建设水平,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把廉政防线扎紧筑牢。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监督、法律监督,落实区人大各项决议、决定,定期报告工作;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切实办好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加强审计监督、司法监督。坚持不懈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抓实意识形态工作;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持纠“四风”与树新风并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减负;带头过“紧日子”,厉行勤俭节约,严控“三公”经费;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强化争先进位意识,全力推动各项工作争创一流,实现城区率先发展。

  各位代表,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鞭!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久久为功的工作韧劲,聚力开创城区高质量发展之路,奋力打造首善之城、善美之区,为把汕尾建设成为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贡献更大力量,以优异成绩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名词解释


  1.“六稳”工作:指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

  2.“六保”任务:指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3.“五清”“清四乱”:“五清”指清污、清漂、清淤、清障、清违;“清四乱”指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河湖管理保护突出问题。

  4.“一打一拆三整治”:“一打”指打击无船名船号、无船舶证书、无船籍港的海洋“三无”船舶;“一拆”指实施原省库渔船报废拆解工作;“三整治”指整治涉渔乡镇船舶和国库渔船、整治渔船违法违规作业、整治海洋环境。

  5.“微改造”:指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以及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实施的更新模式。

  6.创建5条“示范街”:香洲街道翠园街打造成为“食品安全示范街”;公园路健身广场段打造成为“夜市示范街”;香洲路与公园路交界至红海东路交界打造成为“门前三包示范街”;显达广场至熙龙湾售楼处打造成为“健康一条街”;三马路与文明路交界至与友谊路交界打造成为“特色文化一条街”。

  7.四好农村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8.“5+2”农村综合改革:“5”是指农村“三块地”改革(农村承包地改革、农村宅基地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建农村金融改革示范区、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村经营管理体系改革;“2”是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改革。

  9.学前教育“5080”攻坚任务:指2020年实现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以上。

  10.“五大救治中心”:指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

  11.“一核四区”区域发展格局:指市区核心区和中央商务区、金町湾片区、品清湖南岸片区、红草片区。

  12.“数字城市”: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测量技术、仿真-虚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

  13.“智慧城市”: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概念,将城市的系统和服务打通、集成,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14.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出租汽车文明服务拓展行动、高速公路沿线环境优化行动、餐饮行业文明诚信服务行动、农贸市场综合治理行动、文明村镇创建提质行动、乡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提升行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升行动、传承弘扬好家教好家风行动、网络文明促进行动。

  15.区级“三馆”建设:区文化馆、区博物馆、区图书馆。

  16.老基建、新基建、软基建:“老基建”指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指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软基建”指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基础设施建设。

  17.“1+5+X”协调机制:指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其中“1”是项目业主;“5”是发改、财政、自然资源、林业、生态环境等5个部门;“X”为项目相关的其他单位。

  18.“八个便利化”:指企业开办、施工许可办理、企业投资项目落地、用水用电用气、获得信贷、不动产登记、办理纳税、贸易通关便利化。

  19.“六个通办”:指大力推进“一窗通办”、优先推进“一网通办”、全面推行“一次通办”、积极推行“一地通办”、推进群众个人办事“一证通办”、推进企业法人办事“一码通办”。

  20.“四议两公开”: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21.“六乱”整治: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设摊点、乱拉乱挂、乱贴乱写乱画、乱扔乱吐。

  22.“八个美丽”:即是美丽乡村、美丽农居、美丽通道、美丽田园、美丽产业、美丽动力、美丽民生、美丽党建。

  23.林长制:按照“分级负责”原则,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各级林长负责督促指导本责任区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重大问题,依法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24.教育“九大工程”:实施党建引领工程、教师能力提升工程、青少年塑魂育人工程、学前教育“5080”攻坚工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职业教育品质提升工程、特殊教育扩容提质工程、信息化融合创新工程。


 一图读懂:汕尾市城区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视频解读:汕尾市城区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4415020001  粤ICP备07026143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76号
地址:汕尾市城区政府大楼  联系电话:0660-3366678   网站地图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