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专题专栏
分享到:
汕尾市城区捷胜得道庵
2015-06-01 10:35 来源: 发布机构: 城区政府网站管理中心 【字体:   
      位于汕尾市城区捷胜镇西山,系宝楼山脉段,山势高耸,怪石嵯峨,从山门可领略龟龄岛浪阵横空、岩壁溅珠的壮观,同时可欣赏霞光初照、帆影云港的恬静风光,故有“海岸第一山”之誉。是汕尾市重点宗教活动场所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明崇祯年间(1628-1643) 始建,初名“云山寺”。据得道庵序记载:“该庵之地为朱翁伯符所赠,洪师达上募资兴建。当时,院可数椽,仅遮风雨,历经百余年,至乾隆年间始增建三宝佛殿及两厢”。清光绪七年(1881),住持遇缘禅师扩建,历时9 年,始告成功,易名“得道庵”;共占地面积650 平方米,布局协调,结构严整,素有“胜地灵岩”之称。时请碣石镇中衡游府正任水师提标前营都阃府吴祥光题“得道庵”石刻匾额,并撰题寺联曰:“得解脱时山海小,道元妙处地天空。”另外,利用天然奇石及山形地貌,以天然造化,结合人工巧琢,构成“虹桥捷步、曲径通幽、莲池印月、壁涧流泉、石船泛陆、古壁苍松、仙井盘空”,集为该庵八景。故有“地拓三弓,却翠西山之秀;天开八景,洵增南国之光”的雅颂。历代有不少名人墨客刻石题字,其中有:清代林襄虞题刻诗曰“经从古佛撰,妙法石能转。这里探禅机,恍然头一点”;清未知名书画家林大尉题刻的“点头”二字;清宣统三年(1911),楚南昌江县周昆题刻“护国镇海”四字;民国初年,自潮州开元寺移锡住持得道庵的根慧禅师题刻诗曰“挂锡西山乐有余,到头名利总空虚。山僧自愧根底浅,六贼纠缠费扫除”;民国20 年(1931),海丰县县长姚芝荣出巡此地时题刻的“同归佛海”四字;山门两侧墙壁嵌着清代岁贡生虞赓起(海丰泌涛园人) 题咏该庵的八景诗。这些石刻书法艺术,各具风格,现保存较完整,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物价值。
新中国成立初,该庵曾被作捷胜中学校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当地党政的高度重视下,广大信众热心拥护、慷慨解囊,1984 年重建,历时3 载,投资40 万元建成前后殿宇及厢房等,于1987 年冬落成。继而筹资续建其他设施。1990 年底,政府宗教工作部门依法准予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1997 年4 月,聘请释新成大和尚任住持,释光度任副住持兼管委会主任、释耀性任监院兼管委会副主任。2002 年底,捷胜镇撤销得道庵管委会,2003 年2 月,市城区民族宗教局批准成立“得道庵 寺务委员会”,释新成任主任,释耀性法师任常务副主任,罗木尊等任委员。2005 年5 月,释耀性 法师升座任住持。2008 年8月,耀性师在汕头示寂。2010 年3月,释如亮任寺务委员会副主任,负责得道庵的全面工作。现常住僧人3人,佛教信众约6600 人。
近年来,得道庵寺务会多方筹集资金建设了新大雄宝殿、千佛殿、卧佛殿、维修寺庵等,改善了场所环境。现占地面积45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700 平方米,主要建筑有: 大雄宝殿、千佛殿、卧佛殿、普同塔、香火堂、斋堂等,其中大雄宝殿、千佛殿建筑精湛,雕塑精巧,神像千姿百态。整体胜境优美,绿林覆盖,风景秀丽,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该庵僧众和居士在如亮法师等的带领下,积极为当地造桥修路、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作出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主办: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汕尾市城区政府网站管理中心

网站标识码:4415020001  粤ICP备07026143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76号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