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专题专栏
分享到:
汕尾市城区汕尾天主堂
2015-06-01 10:17 来源: 发布机构: 城区政府网站管理中心 【字体:   
      又称伯多禄天主堂,位于汕尾市区凤山下,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是市区天主教徒集中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市天主教爱国会驻地。
  清光绪四年(1878)初,汕尾有杨懋祺、陈定江等入教。同年八月,梁子馨神父到汕尾后立公所于得记围,汕尾东西两社奉教者日众。光绪八年(1882),符玛窦神父(粤南海人)到汕尾等地传教,并关心建堂及贫苦教徒,于光绪十九年(1893)买凤山下土地一块,次年(1894)建面积160平方米的教堂,教堂背后是花园,花园右侧建神父楼、工人房、厨房、水井、饲兔场,花园左侧建学校及民房十余间给贫苦教友居住,接连是姑娘楼至西侧围墙通公园巷。光绪二十九年(1903),汕尾天主教徒集资买后径后山一幅土地作为教会坟场,称“圣山”。
  光绪三十二年(1906),汕尾由于教徒猛增,教堂已不适应教徒活动,由沈若瑟神父(意大利籍)、廖藻云神父(粤顺德人)将原圣堂扩建两翼,面积增至300多平方米。宣统二年(1910),由沈若瑟神父在圣堂对面创建育婴堂一所,以收养女婴为主。
  民国二十二年(1933),麦兆良神父任汕尾总堂,麦是考古学者,他在汕尾传教时,一方面进行考古研究工作。民国二十七年(1938),在香港英文自然杂志刊登《海丰考古收获》论文,同年,在新加坡第三届远东史学会发表《南中国考古收获的几个要点》论文,还带去人头骨化石、玉箭等一批珍贵文物展出,对汕尾考古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民国三十一年(1942),汕尾天主堂由魏蕴辉、余远之两位中国籍神父主持教务,因原天主堂将倒塌,同年十二月,在魏蕴辉神父指导下修建教堂。民国三十五年(1946),汕尾圣堂学校由余远之神父兼任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汕尾天主堂停止活动,教堂作他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宗教政策得到落实,从1986年起,在各级政府重视下逐步解决了教产的遗留问题。1986年,原天主教堂归还使用,并进行了维修,由教徒推选天主堂堂务组负责管理。1988 年,在各级宗教工作部门协助下,国务院宗教局拨专款5万元,广大教友大力捐款支持,新建一座充分显现宗教特色的天主堂。1989年3月,政府宗教工作部门依法批准汕尾天主堂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1989年广州教区派余信望神父驻堂;1993年派庄仲可神父接任驻堂。1997年12月汕头教区派卓炎昌神父驻教堂,2000年卓神父被选任为市天主教爱国会主席。
  汕尾天主堂现占地面积2383平方米,建筑面积1270平方米,现有天主教信众约5300人,一位驻堂神父,两位修女。自1998 年至今,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司铎楼、副堂、圣母山、圣心亭及重新修整主堂、大门和内町,使教堂面貌焕然一新。在加强教堂建设的同时,该堂在卓炎昌神父、程爱明教友的带领下,奉行本着“基督爱的精神,服务社群”的宗旨,多做社会服务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至今,一共捐出善款约20多万元,帮助灾区建设、修路、扶助本省少数民族贫困户移民搬迁及资助市区贫困学生。现该堂布局合理、环境清幽、庄严雅观,是汕尾市重点宗教活动场所之一。
  2004年、2007年该堂分别获“广东省文明宗教活动场所”和“广东省模范宗教活动场所”荣誉称号。卓炎昌神父2002年被授予“广东省宗教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先进个人”称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主办: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汕尾市城区政府网站管理中心

网站标识码:4415020001  粤ICP备07026143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76号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