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城区概况。汕尾市城区是1988年汕尾建市时设立的唯一一个建制市辖区,是一块红色革命土地,地处粤东沿海,东连汕潮揭,西接珠三角,毗邻港澳,深汕高速公路和厦深铁路横穿全境,是连接福建、珠三角与港澳的重要通道。现辖3个镇、4个街道,共有99个村(社区),总面积302.11平方公里,市区面积约33平方公里,人口约40.04万人,华侨、港澳台胞约15万人。
——旅游资源。城区境内湖海岸线绵延97公里,“一湖二山二湾三岛”(品清湖、凤山、铜鼎山、银龙湾、金町湾、屿仔岛、龟龄岛、江牡岛)相互辉映,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滨海风光旖旎迷人,凤山祖庙、得道庵、明代遗址坎下城和商代文化遗址等古迹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汇集了阳光、海水、沙滩、古迹和民情风俗的汕尾市城区,初步凸现“海为城衬、城在海间”的城市形态特征,有“粤东旅游黄金海岸”“山海湖城”之美誉。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为凤山祖庙旅游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3个,分别为铜鼎山旅游区、晨洲蚝乡旅游景区、老德头海洋文化园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为保利金町湾旅游度假区。
——民俗风情。城区民间传统文化独具特色,底蕴深厚,孕育出妈祖文化和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等稀有剧种以及汕尾渔歌,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妈祖文化象征着和平、友谊和博爱,在这里得到广泛传播,凤山祖庙中建有全国最高的妈祖石像和面积6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是国内主要的妈祖文化社区。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三个稀有剧种和汕尾渔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道美食。城区海域面积8949平方公里,海岛376个,有国家一级渔港汕尾港、二级渔港马宫港和普通渔港捷胜港,水质优良面积比例100%,海产品有10类85科860多种,盛产晨洲蚝、鲍鱼、龙虾、海胆、鱿鱼等优质高档鲜活水产品。在饮食上,城区融合广府菜、闽南菜和客家菜,自成一派,早茶、牛腩火锅、海鲜大排档,以及菜茶、咸甜薄饼、小米、鼎溜粿、菜包粿等各类小吃颇负盛名,其中二马路、三马路美食街和品清牛腩一条街既是城区的美食名片,也是游客必去打卡点。
二、经济建设情况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城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党建引领“三六九”工程部署,深入推动“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和绿美城区生态建设等各项工作,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9.44亿元、增长6.0%;农业总产值完成61.9亿元、增长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9.26亿元、增长23.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34.99亿元;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33亿元、增长9.7%;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39189元、25394元,分别增长4.9%、7.0%。
——政策机遇。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革命老区苏区振兴发展,让城区同时享有资金、投资、金融、用地、人才等老区倾斜政策。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政策明确支持粤东西北12个地市和珠三角3个地市各打造一个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深圳光明-汕尾城区共建产业园应运而生。深圳光明区横向协作和省直机关组团式对口帮扶政策,进一步深化城区与深圳光明区、省司法厅、省出版集团公司、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等单位在规划、设施、产业、资源、机制、人才等方面的对接联动,有力促进城区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和海洋经济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产业平台。深圳光明-汕尾城区共建产业园位于红草埔边高速路两侧,规划编制范围约430公顷(其中西区约281公顷、东区约149公顷),统筹研究范围约31.5平方公里,项目将依托“万亩千亿”先进制造业平台和“5+N”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联动红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形成“1+2+2产业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优选地。汕尾马宫渔港经济区项目位于汕尾市区西侧、地处红海湾畔,规划面积600平方公里,通过重点建设马宫渔港、捷胜渔港,依托汕尾渔港、品清湖避风锚地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区域性渔港群;同时,建成集冷链物流、网箱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渔业科技创新等为一体的粤东渔业“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形成集数字渔贸、现代渔业生产、水产品交易集散等为特色的渔港经济区,2024年该项目已成功争取省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创建试点。中国(汕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电商园区位于汕尾市汕尾大道埔边段两侧,距离高铁站20分钟车程,总规划占地面积约600亩,致力打造立足粤东、承担创新驱动、人才汇聚、产城融合、特色彰显的汕尾电商产业园。
——创新创业。始终向创新要动力、向人才要支撑,不断完善创新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截至2024年底,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55家、省级实验室2家、省级工程中心8家(2024年,全区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8家,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备案公示16家,新增市级创新平台8家);城区创新岛(光明)入驻企业(团队)16家;经营主体突破4.84万户,完成“四上”培育企业369家;近三年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495名、大学生8041名。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创新实施“深圳光明-汕尾城区风险补偿金”,落实信保基金、融资专项资金等金融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营商环境。营商环境作为城区的“金字招牌”,历来都被当作“生命线工程”“一号改革工程”来抓,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市民服务广场“一站式服务”,社会投资项目审批不超过30个工作日,企业登记时间压缩至0.5天,审批时限压缩比达93.50%;落地实施“跨省通办”事项300个、“全市通办”事项515个,深圳光明区75个事项、汕头澄海区162个事项在城区可办,全区1392项政务服务事项85.68%全流程网上可办。打造数据流通交易枢纽,合作共建粤东首个数据要素服务工作站。全力推进“全代办”服务,以“专班+团队+平台”运作模式,为企业提供企业开办、项目立项、工程建设、不动产登记4个审批流程、86个审批事项的全流程服务,助力企业办事“零跑动”。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