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意外发现凤翔社区文化遗存极多,除了名闻遐迩的凤山妈祖庙坐落该社区外,还有辛亥革命纪念亭、鼎盖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多座传统大屋等等。
四座“大厝古”
凤翔社区现存四座“大厝古”(旧时大户人家建的大屋),分别为汕尾港上一个繁华世代的富商大户代表杨厝、郑厝、颜厝和陈厝大屋。在社区干部陪同下,记者参观了杨厝大屋,它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建筑格局为“三街六巷”,中间是一片长40米、宽10米的大町,西边有六座相称的四合院大房屋,其中正座为杨氏少宗祠。社区干部介绍,著名数学家杨必成就是这里出祖的。
接着记者又参观了颜厝,建筑格局为七包三,1927年曾做为汕尾农会会址。关于颜厝有一个故事:颜家有个独特的风俗,每年必于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到汕尾沙海祭礼祖墓,称为“完山日”;1938年,日本战机不时轰炸汕尾,九月初九这天,颜氏族人先拜了祖祠、然后依俗出门祭祖,仅留一人在家看守。颜氏族人出门后,留守者看天空有日本战机盘旋,因担心亲人安全,也锁门而出。谁知,留守者刚离开不久,一颗炮弹从天而降,落在祖祠天井,将祖祠炸毁。“完山日”救了众后人的故事从此被坊间传颂。
随后,记者又参观了郑厝,建筑格局为九包五。这里出过烈士郑潭耀,曾参加彭湃领导的革命队伍,1929年北上井冈山会师时在湖南汝城战斗中牺牲。郑厝内存有“勤读书诗创大业,德泽儿子振家声”等楹联。
这些“大厝古”各具特色,却共同折射着儒家文化和潮汕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
革命烈士纪念碑
鼎盖山汕尾市城区革命烈士纪念碑也坐落于凤翔社区,属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安葬着657名为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1986年在原汕尾镇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基础上兴建了该纪念碑;1998年重新进行了规划维修,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主碑呈方体“八一”字形状,混凝土结构、花岗岩层面、双层胎。正面横书“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前有小型广场。每年清明节前后,市、区学校多组织学生前来瞻仰。
独特的井文化
凤翔社区的凤山、鼎盖山宋代时为海中之岛,宋乾道五年(1169年)福建渔民带着妈祖神像传入陆丰甲子港,并于沿海捕捞生息。后渔民发现凤山地理位置绝佳,且有一口淡水清泉供食用,淡水对渔民的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在此驻留,渐发展成为水路驿站和泊船避风的港湾,于是将淡水泉修葺为水井。清初解除海禁后,凤山妈祖庙周围(即今凤翔社区)得到极大发展,富商大户极多,也形成了以井为中心的各个社头,如大井、花井、亭脚井、柴铺井等,这些以井命名的地名沿用至今。
来源:汕尾日报
编辑:陈静峰 责编:黄浩洋 周贵毓 编审:贾继业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