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城区捷胜镇作为兼具6000年史前文化史与600年建城史的“大雅乡”,其地域内存在着包括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内的多处古遗址。为更好地保护和发掘这些遗址,在市和城区有关部门的推动下,捷胜镇“沙坑文化”遗址全域考古调查自2022年春正式开启,目前各项工作有序深入推进。
在捷胜镇沙坑文化博物馆里,由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考古学家唐际根担任领队的考古队,对沙坑已有出土标本进行了拍摄及类型学研究,并建立了级差网格,将其与地貌模型相结合。在对已有标本进行类型学研究时,两块出土陶片让唐际根惊喜不已。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唐际根:我们来到汕尾以后原本所得到的标本,我们只能分出两个大阶段,一个是6000到7000年前的史前陶器;另一种就是在我们沙坑南比较常见的,相当于3000多年前的史前陶器。我们老认为6000年前到4000年前之间这一段是缺的,然后那天扒拉陶片,结果就发现了这片。当时看这块陶片我就很激动,这种陶片在北方的考古知识里,这一定是距今4000年以前的,除了这一片,我们又发现一片,你看也是一种纹饰,这也是篮纹,在我们建立本地的考古文化序列的时候,看样子我们是能把它补齐的,汕尾的历史因为这两块陶片的存在,基本上就能够把它填完整了。
整理完部分出土陶片,考古队随即对沙坑村西南部已划分的一号至八号沙地开展全覆盖式级差网格精细调查。队员们冒着大雨对多处剖面进行分析,发现土质土色存在明显分层,且部分地层包含夹砂陶陶片。
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科研助理 秦苓育:大家可以看到土色是有明显的变化,这样的一层出现了这样的黑褐色的土,这样的土是一个黑褐层,然后黑褐层就开始出陶片了,它的下一层有一层很浅薄的偏红棕色或红褐色的一个层位,这样的一个砂层它已经出陶片了,这些陶片它出在这样的一个地层中,如果黑褐层和红色层它没有被扰乱,并且它已经出现了陶片的话,就它可能就是我们想要找的原生文化层,它可能就是古人生活过的一个活动的地方。
自沙坑遗址考古调查开展以来,考古队按考古田野调查新方法“八步调查法”,运用机载光学雷达扫描了捷胜镇沙坑村全村以及牛肚村、沙滩地、大石牯遗址、东坑村等地,收集了大区域激光点云数据,同时完成地面测量,建成地貌模型,并通过实地勘探及相关数据对地貌模型进行了修正,尽可能还原古文化的古地貌。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唐际根:因为古人生活他会留下很多遗物,比方说他埋锅做饭,做饭的陶器碎了就会形成碎片,遗弃到地层;比如说他烧锅的柴火就变成碳,也会污染这个地层,地层就发生变化。我们如果经过发掘,就有可能找到古人住的地方、做饭的地方,甚至打制石器的地方,甚至做陶器的地方,甚至古人的道路、古人的房子,这样的话整个遗址就呈现出来了。
来源:汕尾广播电视台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