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港街道依托灶物码头夜市暖新港湾驿站开展一系列精彩活动,在人间烟火气中搭建起流动党员的“红色驿站”、群众身边的“文化客厅”,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串起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让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如咸茶香般浸润人心,邀您共赴一场“海味”十足的温暖之约。
非遗文化下的共融共生
驿站内部的“党建+传统造船技艺展示区”,正上演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匠心对话。古船模型陈列角里,船舶的斑驳木纹仿佛在诉说新港“向海而兴、依港而荣”的发展轨迹。老匠人的儿子握着一艘微型船模型:“我们现在造船用上了3D建模,但老手艺里的榫卯智慧,是机器学不来的。”门外的长桌上,摆放着数十个白色脸谱模具和七彩颜料,孩子们围坐在党员志愿者身旁,小心翼翼地给脸谱描绘色彩;红色象征忠诚勇敢,黑色代表刚正不阿……志愿者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着传统戏曲脸谱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的种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埋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灶物码头夜市的前身是汕尾市港澳船务公司,承载着老汕尾的历史记忆,文化底蕴深厚。新港街道立足这一独特文化优势,以灶物码头夜市为载体,精准把握海陆丰文化艺术周、大学生三下乡等重要节点与活动契机,精心策划系列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将虎狮表演、英歌舞、麒麟剪纸等本土非遗项目轮番呈现,更注重非遗与现代艺术的创新融合;同时,同步设立非遗集市、知识竞答与集章互动等环节,让传统文化与现代主题有机结合。截至目前,系列活动已累计吸引青少年及市民群众2000余人参与,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传承了本土文化,获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书香茶韵中的初心共鸣
驿站内“党建+读书会交流区”飘来阵阵读书声。书架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与海陆丰革命史等书籍并肩而立,几位年轻的大学生围坐在桌旁正翻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进入大学我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提交了入党申请,现在还是积极分子,以往都在线上线下接受一些碎片化的培训,真正翻开这样装订成册的党建书籍,心中很受触动。”门外左侧的“党建+咸茶板凳会互动区”热闹非凡。“小同志,夜市是越做越好,可人流量大了,停车也越来越不方便。”“李姐,您提的问题咱们马上记录下来,前段时间咱们驿站有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交通劝导活动,现在有很大的改善,以后会越来越好。”街道党建办、平安法治办工作人员参与建议收集与现场调解,与其他党员干部与群众围坐板凳,手中的咸茶碗成了最接地气的“沟通桥梁”,新港街道暖新港湾驿站自设立以来,紧扣民生需求,开展了老支书讲党课、防蚊防疫宣传、交通劝导、人居环境整治活动7场,参与超300人次,为灶物码头夜市日常运行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暖新港湾里的双向奔赴
走近暖新港湾驿站,最醒目的要数设置在驿站入口的“流动党员打卡点”。扫码签到、亮明身份、参与“共产党员就在我身边”心愿征集和志愿活动……既有“希望多组织非遗体验”的群众留言,也有“请求解决灶物夜市的环境卫生问题”的意见建议,还有开展交通劝导、禁毒宣传、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活动。“我们设置这个打卡点,就是要让流动党员亮身份、办实事,让群众看见党员。不光是党员,只要有一颗向党组织靠拢的心,有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就可以参与到我们这个大家庭中来。”驻扎在暖新港湾驿站的新园社区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书记叶惠珍在读书会上的话,赢得阵阵掌声。截至目前,已有40人次参与打卡亮身份,3名流入党员已纳管,参与到日常的组织生活中,做到“流动不流失”。
下来,新港街道将持续发挥“暖新港湾”驿站阵地作用,用心用情服务文旅夜经济蓬勃发展,将党建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让群众触摸到治理的温度。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