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种名为“红嵄荔”的荔枝以汕尾独有荔枝新品种的身份亮相深圳,作为汕尾特色荔枝的代表参加2025汕品融湾——汕尾特色荔枝深圳推介会,赢得广泛赞誉。跨越了33年育种“马拉松”,汕尾荔枝新品种“红嵄荔”破茧成蝶,这当中凝结着我市科研人员、果农们的心血。下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它。
夏日的汕尾,阳光炙热。记者来到市城区鲤鱼尾保国荔业种植基地,跟随果农崔保国来到果园,一探“红嵄荔”母树的真面目。“这就是‘红嵄荔’,等了26年才等到它开花结果。”崔保国的语气里透着自豪,并分享了这棵“红嵄荔”母树漫长的生长故事。
市城区鲤鱼尾保国荔业种植基地果农 崔保国:当时我们一起种的其他(果树),4年以后都有开花结果了,它就一直没有,到了2017年的秋冬季,我们就准备把它改掉,改种“凤山红灯笼”,已经有12根内藤枝条,我们就接了12根“凤山红灯笼”(枝条),当时接完以后,那个嫁接工人(有了)发现,他说老崔,这颗树不是来花了吗,我一看,基本上是露白花了,而且是整棵树都一起来花了,所以我当时有点惊讶。
2018年6月15日,崔保国带着儿子在果园里进行园间管理时,儿子告诉他园边有一棵果树上面已经有几颗红彤彤成熟的果实,他远远看了一眼,以为是“糯米糍”。但观察之后崔保国发现这棵树的果实色泽红艳、果形端正,口感远超“糯米糍”。自此,这棵经历了26年不开花不结果,后来命名为“红嵄荔”的“倔强”荔枝树终于迎来新际遇。
市城区鲤鱼尾保国荔业种植基地果农 崔保国:整棵树它的果子很特别,因为毕竟我接触荔枝已经有几十年了,所以相对来说我是比较了解的,我一下子感觉到这棵树不简单,而且是第一次挂果,就在200斤左右,所以那一年我对这棵树特别感兴趣,第二年在没有通过其他(因素介入)的情况下,我一下子就决定在果园进行大面积嫁接,所以我第一批就嫁接了30棵。
这棵荔枝果树的特殊现象,当时也引起了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科技人员的关注。经比对国家荔枝香蕉种质资源圃(广州)600多份资源,并开展了分子检测和(植物新品种鉴定与保护核心技术)DUS测试,最终确认这是一株自然变异的优良实生单株荔枝品种。
市城区鲤鱼尾保国荔业种植基地果农 崔保国:在我自己的基地是(种植了)300棵左右,一般的品种是第一年跟第二年它长出来的产品不一定有那么优,第三年才比较稳定,但是“红嵄荔”嫁接以后长出来的,从第一年嫁接,第二年长出来,它的品质还是比较优的,它的特点一般不裂果,虽然它的皮不是那么厚,它是圆形的,“红嵄荔”的肉是比较嫩、很嫩滑,“凤山红灯笼”是清脆,但是“红嵄荔”的甜度比“凤山红灯笼”稍高一点。
据悉,“红嵄荔”的成熟期一般是7月上中旬,具有“耐储、留树不退糖”的特性,采摘期可达10天以上,长途运输后仍能保持鲜度。“红嵄荔”的培育过程,是科技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的缩影。科研团队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加速品种鉴定,结合嫁接扩繁技术,将母树的优良性状稳定遗传。
市农业科学院种植业科研部主任 方壮东:在品种结构优化方面,为果农提供优质种穗和规范化的嫁接技术指导,为品种优化提供技术保障,在荔枝栽培和管理模式方面,我们制定了栽培技术规程,指导果农开展规范化生产,同时引进果园监测系统、局部气候监测系统、物候自动监测等物联网技术,推广果园精细化管理模式,在采后保鲜方面,我们积极组织荔枝先进适用的保鲜技术培训,并开展预冷、气调、冻眠等保鲜技术筛选试验,为果农筛选出成本低、效果好的保鲜方案,提升荔枝采后的保鲜品质,拓宽荔枝(销售)市场。
从一株被遗忘在角落的“懒汉树”,到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黄金果”,“红嵄荔”的诞生,既是科研人员与果农坚守的结晶,更是汕尾荔枝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市农业科学院种植业科研部主任 方壮东:通过大力推广高接换种技术,将低价值传统品种快速改良为“凤山红灯笼”“红嵄荔”等高效益的新品种,实现品种结构升级,同时全面推广标准化、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显著提升果实品质和生产效能,此外我们还要严格品质管控,制定并执行汕尾精品荔枝果品分级标准,严防非达标果品以汕尾荔枝名义流入市场,来维护我们的品牌声誉。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