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闲置是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盘活闲置资源是农村发展的巨大契机。“百千万工程”推进以来,汕尾市汲取大湾区城市先进经验,创新了闲置农房市场化托管运营机制,开辟了一条乡村振兴的2.0之路。这项新机制不仅让老宅焕发新生,绘就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图景,更走出一条“市民下乡、资源增值、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城乡共富新路。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场试验?笔者近日深入田间地头,探寻这座滨海城市的创新密码。
老宅新生记
从“空心村”到“活力磁场”
走进汕尾市城区红草镇亚洲村,青砖灰瓦的民居群落间,脚手架上的工人正忙着修缮屋檐,老宅墙面的斑驳逐渐被新漆覆盖。这片曾因人口外流而沉寂的村落,如今正蜕变为“研学+康养+青年社区”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试验田。
“闲置农房是‘沉睡的黄金’。”红草镇亚洲村陈永龙书记指着规划图介绍,亚洲村创新强村公司+全托管运营”模式,目前强村公司已将25间闲置房屋统一整合,22间正在进行外立面修复和结构加固的屋舍,正蜕变为研学中心、青年驿站和私房茶馆等。走在基本完工的无忧花园和如意溪地,看着眼前的规划逐渐成形,一副“游客+研学”繁荣景象已在脑海铺开。
目前,改造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招商工作也没有落下。据介绍,日前强村公司已与两家运营商签约,接下来将全面展开品牌入驻的事宜。
“运营前置是关键,我们指导村里签约专业机构时,要求商家必须自带稳定客流。”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产涛介绍,亚洲村以“研学教育+康养产业+青年社区”为轴,串联高新区产业资源与红色文化,打造四维研学矩阵,预计年导流学生超2万人次。毗邻村落的亚洲文体中心即将投用,足球场、篮球场的赛事人气,将成为撬动乡村活力的新支点。
12公里外的马宫街道新北村,则是另一番景象。推土机轰鸣声中,连接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与村庄的“最后一里路”即将贯通。“路通后,3分钟就能从华师走进村里,这里就是华师的‘校门第一生活圈’。”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张颢难掩期待地说道。
目前新北村56栋已签约闲置农房中,10栋即将被改造成艺术家小院,木工坊的雏形已在梁柱间显现。未来,这里将崛起高校生活服务区、山海文旅体验区与青年共创孵化区,打造“非网红化”的善意经济样本。
制度创新解码
从“零散盘活”到“全域共生”
红草亚洲村与马宫新北村无疑是闲置农房市场化地高效变革,而这场变革的密码藏在何处?答案就在“政府引导+慈善赋能+市场运营”的三维架构中。
亚洲村创新“强村公司+全托管运营”模式,由村集体成立平台整合闲置房屋,发包给专业运营商整村运营,村民通过租金、股金、酬金、交易金等方式获得收益。新北村则建立“校村共建、商民共治”机制,制定《商户公约》《微笑服务白皮书》,推行“社区积分制”“善意经济评价体系”,让商业逻辑与人文关怀深度交融。
“村民最怕风险,我们设计‘零风险参与’机制。”红草镇亚洲村陈永龙书记表示,项目采用“轻资产改造+政策红利转化”,村民可自主选择房屋租赁、劳务输出等多元参与方式,预计年均带动村集体与村民综合增收逾70万元,带动亚洲村村集体、村民营收增收。
政策工具箱持续加码。汕尾市引入鲍国志乡建团队与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等专业力量,为村庄提供规划设计、运营指导、资源对接;建立“运营前置”机制,亚洲村在动工前便完成两家专业机构战略签约,新北村规划阶段与华师达成合作,确保项目可持续性。
共富密码解析
从“单点突破”到“城乡共振”
在汕尾,这场试验不仅是空间重塑,更是城乡要素的深层交融。
亚洲村将15栋闲置民居活化改造为“民宿+青年驿站”复合空间,联合城区团委策划“青年夜校”,吸引人才反哺乡村;新北村则与华师共建“乡村振兴传播基地”,设立“社区营造学分”,学生参与非遗工坊运营、街头快闪策展可获实践认证。基金会张颢透露,新北村正开发“社区盲盒体验”,游客可预约村民家宴、随渔民赶海,让城乡互动从“观光”走向“共生”。
倘若走得更深远一些,或许还能看到神奇的变化——红草镇养殖户开始学习研学课程开发,马宫街道老渔民成为“社区导赏员”,华师学生创业团队将汕尾生蚝、渔网编织转化为文创产品……“我们不做网红打卡地,而要培育‘让美好自然生长’的乡村共同体。”新北村运营方案中的这句话,恰是这场试验的最佳体现。
当高校智力遇上古村底蕴,当商业逻辑浸润人文关怀,汕尾正以两村为支点,书写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范式。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