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1000多年前,福建莆田县大井头等地农民移居到此,以种田晒盐为生计。最早的居民点在品清湖东面的河没处形成,而当地称海潮可达之河处为涌,涌处品清湖之东,故取名东涌。海丰方言“涌”与“冲”两字谐音,且“冲”易读易写,群众常将“涌”简写为“冲”,因此曾一度将“东涌”改为“东冲”。明清时代,东涌隶属海丰县,新中国成立后,东涌镇先后隶属红草区和汕尾区(五、七区)。1957年撤区建立高级社(并大乡镇),下设东涌、品清、流安3个乡;1958年将3个乡合并成立东涌人民公社,1984年1月撤人民公社建立区公所;1987年4月改区为镇;1988年3月,汕尾市建设区,东涌镇隶属汕尾市城区。从地名专名来看,辖区内居民点地名有以下特征:1.以地理位置命名,如大塘美、后沃、大陂头、半寨等;2.以组合地名命名,如湖田、桂青、三联等;3.以自然地理实体命名,如沙海、洪桥等;4.以姓氏命名,如珠玛寮、郭厝寮、许厝等;5.以动物、物体形象等象形命名,如青龙头、石奎、鲎山等;6.以植物命名,如虎头兰、黄竹坑、花树等。

关联稿件:
相关附件: